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访谈 人物访谈 查看内容

黄福水: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村官

2015-05-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463| 评论: 0|来自: 农民日报

摘要: 2012年4月24日,哈佛讲台迎来一位中国村官,他为一群大洋彼岸的年轻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农村变化的窗口,他讲述自己村庄由穷变富的故事,分享自己村庄城镇化的经验,回答哈佛学子的提问,他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 ...

 

黄福水(左一)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跟学生深入交流。

 

黄福水(右)正与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安东尼·赛奇教授交流。

 

黄福水正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课堂上演讲。(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2012年4月24日,哈佛讲台迎来一位中国村官,他为一群大洋彼岸的年轻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农村变化的窗口,他讲述自己村庄由穷变富的故事,分享自己村庄城镇化的经验,回答哈佛学子的提问,他的演讲赢得阵阵掌声。

    他叫黄福水,是北京市昌平区郑各庄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宏福集团·温都水城董事长。

    登哈佛课堂讲郑各庄创新故事

    黄福水,北京昌平区郑各庄村的当家人;安东尼·赛奇,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这样迥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究竟如何结缘?黄福水,又是怎样从中国60多万个行政村的500多万名村官中脱颖而出登上哈佛讲台的?

    黄福水所在的郑各庄,拥有568户人家,1500口人,村庄面积2.9平方公里,南距天安门22公里,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黄福水告诉记者:“这些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们村紧紧围绕主动城市化做文章,用改革和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培育了宏福集团、宏福苑、温都水城3个品牌。宏福集团是郑各庄的经营实体,宏福苑是在宅基地上集中建起的农民居住小区,温都水城是我们开发的旅游景区。这是郑各庄村农民发展创新的标志和主动城市化的成果。”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安东尼·赛奇博士是位中国问题专家,长期关注中国农村发展变化。从一名哈佛访问学者那里听说郑各庄以后,赛奇决定把郑各庄作为案例,通过这个北方紧靠大都市的村庄主动城市化之路,分析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的城镇化、乡村治理、集体福利等等。

    在哈佛讲台上,黄福水以“创新解难题,求变促发展”为题,为在场师生、学者、专家做了精彩演讲。随后,黄福水与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学生进行互动,问题涉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民主制度建设以及村庄可持续发展等等。对同学们关心的中国村官的产生过程,黄福水告诉哈佛学子:“我们村村干部的选举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程序和选美国总统一样。”精彩的回答引来阵阵掌声和笑声。

    二十年努力郑各庄旧貌换新颜

    提起郑各庄,其实北京人未必知道,但北京很多人知道温都水城。温都水城是郑各庄的产业,也是郑各庄的一张名片,每到周末,城里很多人都会到这里休闲娱乐。

    以前,这里的村民也挣工分也种粮。“变化发生在20多年前。”黄福水说,“20多年后我们造出了一座城。这座城的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和拥有者,都是我们郑各庄的农民。”

    在黄福水的带领下,现在的郑各庄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自营实体公司由1个发展到35个;合作公司由3个增加到60个;村级总资产从3600万元滚动到55亿元;经济总收入从3500万元提高到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00元提高到45500元;农民人均福利现金所得从109元增加到7500元;人均居住面积近70平米,是1997年23平米的3倍;农民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从不足7年提高到11.5年;过去,村里仅有1所入读几十个孩子的幼儿园、1所小学和1个简陋的医务室。现在,郑各庄建成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配套,还建起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其实,我们农民造城的理由很直接,想法也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快乐、幸福的生活。”黄福水如是说。

    1995年前后的郑各庄可谓困难重重:集体经济弱化,农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农地少而且撂荒严重;人居环境恶劣,大街小巷坑洼不平,刮风满身土,下雨难出门;教育、文化、商业以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民承受被动开发的痛苦,房地产开发商以只圈地不改村的方式向郊区迅速扩张,与郑各庄毗邻的村庄大面积农地被征占,失地农民不但无业可从,而且生活居住环境与周边新起的高楼、别墅形成天壤之别,严重伤害农民的利益和尊严。另一方面,受传统居住观念的影响,农民饱受攀比盖房的困扰,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严重缺失。

    黄福水回忆说:“为了化解这些矛盾,让村民过上舒心日子,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我们决心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好家园,实施主动城市化。”

    主动城市化郑各庄趟出发展路

    1983年,19岁的黄福水毕业回村当上大队长。经由多年实践,黄福水从当初的农村经济能人成长成为郑各庄的当家人、中国优秀村官的代表,同时也是有知识、懂管理的企业家。哈佛讲台上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他把郑各庄城镇化的成功经验凝炼为四个字:“创新求变”。

    正是这四字经,驱动郑各庄成功完成农用地与集体建设用地的置换,进而基本完成农民上楼工程。

    1995年,黄福水请来专家编制规划。把郑各庄辖区划分为生活居住、教育科研、科技产业、旅游休闲产业4个功能板块。在当时政策许可下,黄福水与其他村签订协议,将土石方拉到该村河滩地上进行土地改造,将河滩地变成耕地。改造后的土地变成耕地,这样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郑各庄村里的土地就和改造后的耕地置换,变成了建设用地,由宏福集团负责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招商引资,推动村庄工业化和城市化。到2001年,除保留5公顷的农地外,其余农地全部置换成建设用地,为工业化、城市化奠定了基础。

    1998年3月,郑各庄以自主投资、自主设计、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这样一个村民自治的方式启动旧村改造工程。到2004年底,98%的村民搬迁上楼,生活方式的转变,迈出了农民向市民转变的关键一步。

    接下来轮到创建新型集体经济模式,从而使农民转型成为股东。

    1996年北京宏福集团成立,1999年,宏福集团改革产权制度,按照公司法人控股66.6%、村委会参股16.6%,村民以自然人身份出钱认购参股16.6%的比例进行股权确认。由此,宏福集团转变成为以农民参与投资、效益成果共享的新型集体经济模式。目前,村民人均持有股份12万元,每年的股份回报不低于15%,收益达到18000元,股份收益成为村民持续不断的财富。另外,郑各庄农民纯收入还有工资收益、土地收益、福利货币、房屋租金收益等等。

    除了制度硬件的变化,诚信包容的社会管理之道,也是郑各庄成功的关键。

    在哈佛讲台上,学生们提出很多切中要害的问题,比如“随着外来人才的引进,如何解决新移民与原有村民的矛盾?”黄福水表示,郑各庄一直注重“诚信”和“包容”。对村民的诚信,使郑各庄获得内聚力;对外来投资者、就业者、居住者的包容,使郑各庄获得外聚力。内聚力和外聚力是郑各庄广泛获得发展资源的基础,也是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

    10余年前,郑各庄就依法制定出《村民自治章程》,明确村民行为规范、集体资产及村政事务管理办法、民主管理制度以及村民的权益保障和福利标准等等,章程既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又设定监督机制。村民遇到疑难问题,在章程里即可找到答案。

    “我们把村庄看作是一个小社会,借鉴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来管理村庄事务,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村民的利益。”黄福水说,大伙儿的心气儿顺了,凝聚力自然提高了,关心、支持、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高涨,保证了郑各庄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明天更美好破解发展中的烦恼

    2012年是郑各庄第4个五年计划的第2个年头,对于今后的发展,黄福水信心十足:“到2015年,总资产要达到100亿元,产值将达到100亿元,可支配财力将达到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会突破65000元。把郑各庄打造为京郊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居住、投资创业、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的复合型社区和民生幸福指数最高的村庄。”

    现在,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郑各庄的城镇化案例能否复制。对此,黄福水的回答一直都是:“模式是可复制的,但操作起来很难。”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卞华舵认为,郑各庄的成功模式归结为集体土地的资本化和村庄的集团化,是一种主动的城市化。在这一前提下,郑各庄实现了农村的内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优秀带头人,同时,外部资源支持、人口素质等也是必要条件。

    事实上,郑各庄也面临着与其他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村庄同样的难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待遇不同的问题。国有土地上的建筑、设施,可以取得产权,而农民建在住宅用地或集体建设用地的房屋,尽管符合规划,也不能立项、拿不到产权。就郑各庄而言,这“一掣肘”使得村里几十亿元的资产既无法上市,又不能抵押贷款,制约着村里的后续发展。”黄福水遗憾地表示。 (记者王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