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企业文化 查看内容

中国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第四极

2015-04-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800| 评论: 0

摘要: 图编者按《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有两大变化。一个是表明了从规划的定位来看,安徽不再被定位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员,而应该是长三角的一员。不东不西的安徽这次终于被要求全面向东发展了。另外一个是武汉在 ...

编者按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有两大变化。一个是表明了从规划的定位来看,安徽不再被定位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一员,而应该是长三角的一员。不东不西的安徽这次终于被要求全面向东发展了。另外一个是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位得到巩固,比如《意见》有27处提到武汉,南昌和长沙各提了18次。未来,随着5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核心摘要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称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据媒体报道,国家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北列为5个国家城市群之列。

湘鄂赣三省,山水相连,资源禀赋相似,长期竞合共存。

2012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湘鄂赣三省主要负责人,首次在武汉东湖之滨会首并签署协议,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启动,并提出构筑“中三角”,打造“中国中部崛起的第四极”。

三年后,国务院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规划》称,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并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的六大任务。

城市群规划明确六大任务

2015年4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后,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引发热门关注和期待。

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定位,《规划》称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

周小棋在武汉参加长江论坛时提出,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

而此次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正是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周小棋指出,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现阶段的重点就是完成六大重点任务,即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享、深化对外开放。

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在长江论坛上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旦在长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之间的发展中起到连接作用,并将市场统一起来,将形成带动超过1/5国土面积、约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部崛起。所以,整个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关键还在长江中游。

据报道,国家城市群规划已进入正式编制阶段,初步从重点培育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作用区的角度出发,确定打造20个城市群。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9个区域性城市群和6个地区性城市群。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被列为5个国家城市群之列。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以后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规划,被寄予了诸多想象和期待。

区域定位变阵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给出明确定位,即覆盖约31.7万平方公里,跨越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最引人关注的是安徽定位的变化。在规划批复公布当天,“安徽为何未被列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各类解读,在社交网络上密集传播。

2012年,湘鄂赣三省负责人在武汉聚首,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中三角的概念。2013年起,安徽加入。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安徽合肥与杭州南京等并列成为长三角重要城市,安徽皖江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也和苏南、舟山群岛新区等共同成为长三角区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再次明确把安徽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

4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在长江论坛上表示,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概念、范围,学术界一直有争论。《规划》提出“三圈融合”的思路,结束了整个争论。从地理空间上看,长江中游是指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一带,安徽处于长江下游。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之间联系相对密切一些,而江淮城市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经济联系方向更倾向于长三角。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定位的“变化”。按照规划表述,要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二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不少官方人士和民间学者认为,从《意见》到“一带一路”规划,分别对武汉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的定位,此次《规划》再次强化和清晰了武汉定位,对武汉地位有一定提升。一位湖北省的学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意见》有27处提到武汉,南昌和长沙各提了18次。

也有武汉当地学者表示,最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弱化了武汉的定位。“规划把武汉和南昌、长沙同时列为城市群的三个支撑点,同为中心城市。”武汉当地学者称,事实上不管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以及城市行政级别,武汉和其他城市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武汉市社科院副院长吴永保认为,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也有多中心,但还有一个强中心——上海;区域整个板块的崛起和协调发展,必须有一股核心力量来引领,区域竞合构建协调机制,也需要有强中心带动。

“中三角”融合三年盘点

拉开中部三省合作的时间轴(见图)可以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在2012年,湘鄂赣三省负责人在武汉聚首即开始进入推进阶段。

从2012年开始,三省就一直在力推合作的路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近两三年,湘鄂赣三省的工商等30多个部门已先后签署合作协议;交通方面,三省交界的18条断头路已经和正在打通;三省旅游合作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共享方面的多项工作也已经落到了实处。

目前湘鄂赣三省的两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也即将完成。目前江西到武汉的高铁正在建设中。

另外,2013年开始,四省(2013年初安徽加入为四个省份)省会的合作,颇具代表性。从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达成《武汉共识》,到2014年的《长沙宣言》和2015年的《合肥纲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先后参加了武汉和长沙的会商会,各省会市长书记带上部分核心职能部门负责人,全部出席,会商会期达两天,地方重视程度较高。

根据武汉市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四市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环形高速铁路网研究;武汉邀请长沙、南昌、合肥参与“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项目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中游地区通往欧洲的铁路运输大通道;长江中游航运公共信息共享保障平台项目正在推进。另外四地配合国家、省有关部门,开展“645”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研究。推进物流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四省会城市物流企业组建了华中甩挂运输联盟。

另外四地建立了环保合作机制。2014年11月,武汉环保部门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环保合作会,确定了建立环保合作协商机制、加强环境信息共享、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等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等事项。

四地正在积极推进四市职工住房公积金管理实现异地互认互贷和转移接续。武汉政务服务中心也正在同其它省会开展城市公共资源交易合作。

武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将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通,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规划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间城际铁路,形成快速城际交通网;共同推进上海-南京-合肥-武汉-成都沿江高速铁路、武汉-厦门、合武(合肥-武汉)线路升级等铁路项目。

同时长江中游城市将合力打造长江流域重要港口和其他流域喂给港口群,构建水上“高速航道”。强化长江中游城市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规划对接,争取将各市“十三五”交通规划中的相关合作内容纳入所在省的交通规划。共同推进长江645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纳入国家规划。以跨市域、跨交通方式的公交一卡通示范项目为重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示范区建设。

中三省抱团“愿景”

“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抱团发展了,我们中部穷兄弟更应该抱团协作。”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制定前期研究工作的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尊文表示。

相对长三角城市群来说,湘鄂赣三省的城市群实力较弱。湖北省社科院做过一个统计,2010年长三角城市群GDP达70675亿元,武汉城市圈9550亿元,长株潭城市群为12559亿元;投资密度长三角为4938万元每平方千米,而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分别为1084万元每平方千米和785万元每平方千米。

近些年中部城市群均提出了充当中部崛起“中心”的发展战略。以两湖地区为代表,武汉城市圈争当中部崛起的支点,长株潭城市群则提出充当中部崛起的引擎。

湖北省社科院发布的《中三角蓝皮书: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3-2014)》显示,湘鄂赣三省都是主要以汽车钢铁、有色金属等为主要产业,湘鄂赣三省的产业相似度超过了90%,彼此在产业合作方面空间狭小;而地区行政壁垒下的利益冲突,或制约未来的区域合作。

不难发现,交通、公共服务以及旅游三个方面,对于三省来说,也是最易互利共赢和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的领域。

在最难的产业合作方面,也被三省寄予诸多期许。对汽产业颇有研究的湖北省经信委副主任胡树华在2015年的两会访谈中提到,未来还应该围绕产业投资驱动,把合作基础拓展。比如说中游省份都有汽车产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产业基础。在新时期把长江中游的汽车产业做成全国的汽车产业基地,甚至走向世界的品牌基地,是完全有理由、有条件和有机遇做好的。胡树华分析,目前汽车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转型机遇——新能源车、新网络车、高智能车。汽车产业不单纯是一个制造业,还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产业,也是一个新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业。我们完全可以凭着新技术革命的机遇,把中部省份现有的整车、零部件、技术成果和制造能力整合在一起,各自分工,围绕新一代轿车来形成国家级的走向世界的自主创业示范基地。

湖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表示,目前三省省会城市签署了系列合作协议,合作范围包括服务业、交通等多个方面。未来在产业方面,三省可以就如何利用区域内积聚的劳动力优势和技术优势,把同类产业做大做强,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形成中部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优势产业集群,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他同时也指出,城市群要真正形成一个集合,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区域优势的积聚,共同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历史的沉淀。当下的任务是集聚良性循环积累的优势,三省地方政府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尽快逐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聚力共同发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