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国经济首季报出炉。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基本稳定,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开局总体平稳。但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经济形势怎么看、就业压力如何解、产业链供应链如何稳、小微企业困难如何破……新华社记者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十大关切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进行解答。 (一)困难挑战增多,如何看待当前经济走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前两个月出现积极变化,但进入3月,受乌克兰局势变化和国内疫情影响,回升势头承压。 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如何确保实现5.5%左右的全年增速目标? 总体看,首季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开局。当前成绩,实属不易。 4月14日,一辆救护车在吉林市松江东路上驶过,路边桃花已经盛开。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支撑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总体平稳。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7万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去年四季度4%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高于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财政收入平稳增长,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外资外贸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际收支总体稳定,外汇储备保持在3.2万亿美元左右。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多项指标彰显“进”的态势。 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2%和8.1%,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4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8%;单位GDP能耗继续下降,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困难挑战明显增多。 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没有改变。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些城市按下“慢行键”,封控管理区域部分停工停产,产业链供应链遭遇堵点;部分行业企业困难加大,小微企业面临运营困难;旅游住宿、交通出行、餐饮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活动受到制约;重点群体就业难度增加,部分行业就业人数减少……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中央到地方,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结构政策、科技政策、改革开放政策、区域政策、社会政策加快落地,尤其近期进一步发力,与疫情竞速,和困难赛跑,在助力经济爬坡过坎中不断释放“稳”的力量。 当前我国发展仍具有诸多战略性的有利条件,经济体量大、回旋余地广,又有超大规模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我们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二)统筹防疫与发展,如何算好大账? 3月以来,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万亿级GDP强市,也有吉林等农业大省,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 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频频质疑中国严格防疫“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社会上也有“躺平”“与病毒共存”等论调。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算的是大账、生命账。防控工作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脆弱群体风险大。我国14亿多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如不及时从严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极易丧失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反观,今年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放松防疫政策,但结果是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激增。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5亿,死亡病例逾619万。英国疫情3月以来感染水平已升至历史最高。有英国媒体人指出,与新冠共存政策“无异于一场豪赌”。 再来算经济账——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是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 2020年,正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才最终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位置。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实现动态清零难度进一步升级。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带来短期经济冲击,但中国抗疫实践进一步印证:一时的“管”正是为了更好的“放”。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月13日,在吉林市桦皮厂镇,吉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守国(右)指导农民选购农机。吉林市农业农村局开辟备春耕运输“绿色通道”,将农资农机按时按需送到农民所在村屯。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一方面,不误农时保春耕。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署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农情调度显示,目前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19.4%,进度同比快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争分夺秒抓复工复产。深圳,从按下“慢行键”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始有序恢复,用时不到10天;山东,3月29日宣布自2月底以来的这波疫情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吉林,4月14日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上海,本轮疫情传播指数已由2.27下降到1.23,4月16日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 一方面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二者统筹兼顾,才能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三)应对空前压力,就业能否稳得住? 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 最新统计显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就业前两个月温和开局后,3月波动明显。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其中3月为5.8%。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本是传统旺季的3、4月,就业市场走势低迷。在今年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就业能否稳得住? 4月14日,在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求职面试。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从就业需求看,总量压力在加大。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二者均为近年新高。 从岗位供给看,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加、招工放缓,甚至减员、裁员。原本吸纳就业较多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 从供需匹配看,“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青年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增长,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3月,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16%,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值。 稳就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今,一个鲜明特征是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强化。稳就业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充分体现在各项政策中。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 抓基本——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提至90%;允许地方再拿出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并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千方百计稳企业、稳岗位。 保重点——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万见习岗位募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多管齐下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拓空间——加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及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齐权益保障短板,更好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 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还应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储备,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 (四)释放内需潜力,投资消费“双引擎”如何提振?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构成内需,是经济增长“主引擎”。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是当前宏观政策发力重点。 总体看,投资增速较快回升,规模继续扩大。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9.3%,好于去年全年的4.9%。 从结构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三大领域表现“冷暖分化”。 4月14日,在哈电集团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工人进行生产作业。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增速比前两个月加快,比去年全年加快8.1个百分点。预计铁公水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6360亿元,川藏铁路稳步推进,年初以来下达铁路、民航、公路等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计划467.5亿元……基建投资的稳经济“压舱石”作用凸显。 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5.6%,比去年全年加快2.1个百分点;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0.7%,增速回落。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效益水平下降以及疫情等因素,或将对扩大有效投资带来影响。 消费,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基础作用。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居民消费基本稳定。网上零售较为活跃、新国潮消费快速增长、“一老一小”消费需求增大以及冰雪经济热潮等,显示出居民消费提质升级蕴藏的巨大潜力。 疫情之下,消费恢复也面临较大制约因素。 相比前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3月份指标为负增长。其中,旅游住宿、餐饮娱乐、交通出行等接触性聚集性消费受到明显冲击——3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上月下降3.8个百分点至46.7%,清明假期国内旅游收入不足2019年同期四成…… 内需拉动经济的后劲,既取决于扩大有效投资的力度,也取决于促进消费恢复的程度。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正加快发力——截至3月末,今年3.6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中用于项目建设部分已全部下达;“十四五”规划的102项重大工程正抓紧推进,各地已储备7.1万个专项债项目,全年水利工程和项目可完成投资约8000亿元…… 促进消费恢复的举措接连出台——已出台的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政策正在落实到位;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保障物流畅通;扩大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医疗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补服务供给短板…… 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更深层次,为扩大内需注入强大动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巨大内需潜力更意味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将坚定不移,内需拉动经济的“引擎”需要更加强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