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企业天下 查看内容

对话刘永好:我问ChatGPT的第一个问题是……

2023-07-2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027| 评论: 0|来自: 中国企业家

摘要:   新希望(11.770,-0.14,-1.18%)的“焕新”,就是“在老主业和新主业的切换和协作上做文章”。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李艳艳  编辑|周春林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如果要问这位72岁、生活简朴、远离烟酒和麻 ...

  新希望(11.770-0.14-1.18%)的“焕新”,就是“在老主业和新主业的切换和协作上做文章”。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周春林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如果要问这位72岁、生活简朴、远离烟酒和麻将的四川籍老人有什么爱好,恐怕没有比观察、思考新事物更让他感到兴奋的了。当然,思考背后,还有“快半步”的行动。

  过去这半年,刘永好迷上了“ChatGPT”。这项新技术的“聪明程度”,让他眼前一亮:

  “很多大学生讲,他们写作业或者写论文,通过ChatGPT写的比自己好得多。绘画的话,只要告诉机器要什么样的画,它马上就能给你画出来,而且符合你的要求和审美观。相比原来的机器人(13.3000.050.38%),这个‘大脑’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且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记忆能力和反应速度。”

  年初,OpenAI公司发布的相关消息刚传到国内,刘永好就注意到了。很快,他召集公司技术部门,强调重点研究,“赶紧用上”。深感新鲜的同时,他发现,经过大数据训练后,现在的人工智能所能解决问题的高度和广度,已远超从前。更重要的是,“它正在迅速改变世界”。

  如一位历尽风浪的老船长,刘永好敏锐感觉到,新技术落地有可能给新希望以及它所在的农业和食品——这一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领域,带来变革甚至颠覆的更多可能。在他看来,光有非常聪明的“大脑”远远不够,还需要落地和实施。

  “机器人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工业、医疗还是服务类、游戏类机器人,都已在各自领域有了一定基础。对于农牧食品企业,不管是装配线上的人,屠宰场里的人,还是汽车制造厂里面的机床加工人员,这些人能否用机器人来协作,来解放人,让生产效率更高?”

  被繁复劳动“解放出来”的人类会做什么?这是刘永好关注的另一重点。他相信,那时候整个社会都将会变,人类有可能去做更有情怀的事,更多享受的事,更多能够驾驭理想的事,更多飞跃的事。“就像马斯克考虑如何到火星上定居,也有人在考量用什么方式能活到240岁。”

  过去半年,人工智能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新一轮技术变革重构人类智慧想象,产业转型蓄势待发。刘永好敦促企业,必须适应、跟进,有所考量,“一旦技术成熟或者有所突破,我们要在我们熟悉和擅长的领域里成为这项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如果真能实现,我们也算参与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视觉中国

  1982年,新希望从养殖起家。40年间,公司已发展成拥有“从田园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世界500强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2022年饲料产销量世界第一。外界很关注,新希望及其创始人刘永好,到底做对了什么?从掌舵者的学习和行动能力中,或可见一斑。

  美的集团(56.770-0.36-0.63%)董事长方洪波对刘永好的学习能力印象深刻。在新希望40周年传记《焕新》的序言中他提到,刘永好每次与他讨论的,都是最新的技术和企业案例,“他对新事物和市场的敏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方洪波说,不同于外界印象,他所知道的永好董事长和新希望有着另一面——不可思议的活力和创新力。“很难想象,他们2000多名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0多岁;也很难想象,他们在波士顿等十几个科研高地建了研究所,并且已经将数字化精益管理应用在多个场景。”

  当众多传统企业死于转型时,新希望的转型是传统企业依靠科技武器和制度创新成功谋变的经典案例。

  对于新老赛道的把握,刘永好认为,老赛道规模很大,很传统,又是社会的刚需,要用新技术和新制度来变革和焕新;而新赛道要用新机制、新科技、新思维、新办法去快速抢市场。“这两个赛道都叫我们的主业,一个是老主业,一个是新主业,焕新就是在老主业和新主业的切换和协作上做文章。”

  在《焕新》序言中,作为刘永好的女儿和接班人,刘畅谈到“四十不惑”,她说,“不惑的意思是不再感到迷惑。虽然今天我依旧有许多疑问和迷惑,但方向却日渐清晰、坚定。……今天的新希望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2022年是新希望集团成立40周年,主题词是“I hope(我希望)”。在刘永好看来,企业和企业家都是时代的产物。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企业家精神里面的“坚韧、吃苦、拼搏”这些内核不会变。此外,他还强调了寻找和把握趋势的重要。

  刘永好关心的,不仅是刚过不惑之年的新希望要往何处去,还有下一个40年,下下个40年,新希望又是一番怎样的图景。他希望帮助公司做一些规划和培养工作。“人家都说做百年老店难,我们要争取做120年,当然是更难的了,但这是我们的希望。”刘永好说。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与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的对话精选:

  谈焕新:四十“不惑”

  《中国企业家》:《焕新》这本书让我们想到了微软的纳德拉,他有本书叫《刷新》,这两本书讲的都是关于“新”的故事。“新”是一个常识,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家成熟的公司如何才能走向“新”?

  刘永好:所谓成熟,可能是说一个人年纪比较老了,或者是一个组织比较臃肿了。对于有类似大企业病的公司来说,关键是一定要变,要调整,要有新的思维和战略考量、新的组织体系、新的激励办法,来使得公司更有活力。这是必须的。

  《中国企业家》:《焕新》这本书完成是在2022年,正值新希望成立40周年。去年,新希望侧重的是总结,到了今年,新希望41岁了,您会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往前看,思考下一个40年怎么办?

  刘永好:新希望走过40年了,几乎与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这40年来有不少的企业曾经兴旺过,也有好多企业都不见了,而我们今天还在,我觉得这本身就不容易。下一个40年怎么走?我们现在也在思考。但显然下个40年不可能在我的领导下,或者我也许还能看得见。

  我今年70多岁了,再过40年,就是110多岁。或许科技进步了,那个时候人能够活150岁了,但是我想我活到150岁有难度。所以现在我们希望做一些规划和培养工作,使得集团能走过下一个40年。甚至我们还考虑,有没有可能过了下一个40年以后,还有下下个40年。

  假如说有三个40年的话,公司就120年了。人家都说做百年老店难,我们要争取做120年,当然是更难的了。

  我们所从事的农业和食品这个领域,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有人说这个领域是个万岁的产业,不管怎么样,人总是要吃饭的,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和蛋白很多来源于农业。当然有可能再过10年100年以后,很多的吃的东西不一定是土地直接生长出来的,有可能通过工业化,新的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品种。但是我相信不管怎么样,农业和食品业是必须的,总是需要有一些人去做的。我们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很多年,有一些优势了,我想坚守下去总是对的。

  《中国企业家》:按人的年龄来说,“四十不惑”,作为公司来说,站在第一个40年的节点上,不惑的地方是什么?还有没有一些疑惑?

  刘永好:这40年里我们的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的国家也发生了更大的变化。40年前,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温饱问题是第一要务,很多产品供不应求,只要你有产品总是能卖得出去。而今天,几乎主要的产品都是供过于求的状态,更多的是怎样占领市场的心智,要叩问自己:你的产品质量更好吗?品牌更好吗?价格更优吗?口味更好吗?

  总之,在供过于求的众多产品中,你要让老百姓(27.6400.130.47%)相信你、认同你、买你的产品,这是巨大的变化。我们是比较幸运的,恰好遇到国家改革开放,开始创业。那个时候只要你有胆量,认真去做,一定能取得成就,而不管你是不是有文化、是不是学历多高、是不是特别聪明。而今天,光有胆子和勤奋远远不够。你还要有智慧,懂品牌建设,有政策观念,还要考虑大势。条件更多了,但创业也更不容易了。

  谈学习能力:学习失败,避免自己失败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家群体中,您属于很爱学习的一类人。您平时如何保持知识体系的自我更新?

  刘永好:现在越来越多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者,老板是硕士、博士,有的还是海外留学回来的。我很惭愧,念的书不多,1967年好不容易考上一个初中,后边进了一个中专,在中专里面认真学习,但毕竟还是差了一些。后边恢复高考,我参与了考试。但那个时候,我的年龄比较大了,对于学问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所以就大胆去创业了。

  其实我还是很骄傲的,因为我一边创业,一边还在自学。那时候,我上了当地的广播电视大学。有人说我是清华的,有人说我是哈佛的,而我的学校是培养学生最多、最广泛,也最接地气的。

  《中国企业家》:最近几年,您个人的学习状态怎么样?

  刘永好:我的学习状态还是挺好的。我喜欢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喜欢到一些成功的企业去看看,或者拜访一些曾经成功过正在遇到困难的企业,去看看他们面临什么问题。通过这些方式,我能从中找到一些经验,为我所用。

  相对于学习成功,我觉得学习失败、尽量避免自己的失败更重要。一个企业像我们,经过了40多年的创业努力,也取得一定的成功,但在过程中也有好多的坎,掉到河里、塘里、海里的情况都有,怎么还能爬得起来,这些都是经验或者能力。

  当一个人见证过了、走过了更多的坑,掉了更多的河、海以后,他就更成熟了,经验就更多了,就更丰满了。再遇到这样的事,他可能就不会掉下去,或者爬起来的速度更快一些。我觉得学习失败是很有价值的。

  谈人工智能:光有非常聪明的“大脑”远远不够,还需要实施

  《中国企业家》:您最近学的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刘永好:我注意到最近这半年人工智能领域的变化。这个领域诞生了OpenAI公司,ChatGPT几乎达到了人的智慧水平。现在很多大学生讲,他们写作业或者写论文通过ChatGPT,写的比自己好得多。

  比如翻译,机器能翻译得更准,而且能够翻译中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多种语言;绘画的话,只要告诉机器要什么样的画,马上就能给你画出来,而且符合你的要求和审美观。

  经过大数据训练后,现在的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高度和广度,是以前的人工智能所达不到的。

  我的理解是机器人的“大脑”原来比较笨,但通过大数据高强度的集中训练,它变得越来越聪明。见识多了,掉的坑多了,取得的成就多了,就更自信了,更有办法和主意了,能够听得懂人的话了。“大脑”变得越来越完美,而且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记忆能力和反应速度。

  一个人的专业度是有限的,有可能他写文章、演讲可以,但是他不一定会操作机器、写代码。但是人工智能既能够写代码,又能操作机器,还能够讲故事,演奏音乐,把若干人的共性集中到一个“大脑”上,我觉得这非常重要,它正在迅速改变世界。

  《中国企业家》:这一领域的剧烈变化,有没有给您带来启发?

  刘永好:我认为光有非常聪明的“大脑”远远不够,还需要实施。

  拿我们食品企业来讲,鸡肉、猪肉的分割、包装、筛选、搬运都有不同的人工,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新希望就有十几万员工,有好多人做着这些最基础的工作,简单又初级,尽管有一定的自动化,但本质还是重复劳动。

  不管是装配线上的人,屠宰场里的人,还是汽车制造厂里面的机床加工人员,这些人能否用机器人来协作,来解放人,让生产效率更高?机器人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无论是工业机器人、医疗机器人还是服务类机器人、游戏类机器人,都已经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有一定的基础了。

  如果技术落地,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是,多数工作都可以用智慧大脑指挥下的智慧机器人来实施。那人类做什么?我们必须考虑这样的事。我们的企业必须适应、跟进,有所考量,找相关的人进行研究,一旦技术成熟或者技术突破,我们要在领域里成为先行者。

来源:视觉中国来源:视觉中国

  如果真能实现,我们也算参与了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硬核科技所带来的时代进步,未来企业必须对这个领域有所认识、积极跟进和推动,否则被淘汰了都不知道。那个时候整个社会都将会变,人类有可能去做更有情怀的事,做更多享受的事,做更多能够驾驭理想的事,做更多飞跃的事。就像马斯克在考虑如何到火星上定居,有人在考量用什么方式能活到240岁。

  《中国企业家》:能感觉到您对人工智能的兴奋,动力从何而来?

  刘永好:我们的企业是做农产业的,做食品的,已经有相当的规模,产值也不低,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效率相对比较低,劳动力密集,那怎么才有竞争力?大家说用科技、要创新,科技创新怎么创?往什么方向创?这方面就要求企业必须跟进趋势、努力学习。

  我年龄大一些,公司有一批年轻同学,他们很努力,很勤奋,对社会、对组织、对互联网的认识都比我强,我闲着没事就到处看看,去学习。我的企业家朋友比较多,有机会去向他们学习讨教,通过朋友之间或者是业务之间的关系。学习这些新的科技、新的趋势,新的发展、新的动向可能是我的一个兴奋点、兴趣点,我也很高兴,很幸福。

  我也会看很多的书,关注社会变化、科技进步、市场进步和竞争力的变化,这只是一方面。书往往记载的是时间长一点的事情,而网络记载时间近一点的事儿,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儿,跟年轻人在一起交流讨论是现在的事,所以我喜欢跟年轻人、创业者、优秀的企业家、科技的先行者一块儿交流今天的事儿。对于历史我研究的并不多,我更感兴趣的是今天和昨天发生的事,根据它们去考量、去推测、去研究、去判断、去跟进未来的趋势,我觉得更有价值。


12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