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光伏供电、多罐式水蓄冷系统制冷、以云平台为中心的智能系统……走进位于温州乐清的正泰物联网产业园,绿色低碳应用场景随处可见。这家曾经的小开关厂,如今年营收已逾千亿元,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企业向智慧能源服务商的跃升。 近年来,浙江持续完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涵养百舸争流良好生态,进一步擦亮民营经济“金名片”。 推动民营企业有责有义有爱。“在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困难的时期,我们坚持不裁员,并确保一线员工人均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看来,公司以一口大缸和借来的2000元起步,从生产皂液的家庭小作坊跃升为横跨物流、化工、农业等多个板块的现代化企业集团,依靠的就是广大员工。 “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把员工放心上,员工才能把企业发展扛在肩上。”徐冠巨说,近5年来,传化投入近20亿元用于改善员工工作生活环境,累计增加员工薪酬6亿多元。 浙江注重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把自身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家应该胸怀家国、担当作为,在爱国、创新、诚信、履责等方面不断提升。”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说。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浙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奔赴共同富裕,通过“千企结千村”“山海协作”“共富工坊”及慈善事业等渠道,引导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2022年以来,浙江聚焦“缩小差距”“扩中提低”,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基层党组织联动民营企业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让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截至2023年6月底,浙江已建成“共富工坊”7683家,累计吸纳农民就业35.5万人,人均月增收约2600元,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工人在浙江沁园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组装家用净水产品(2023年3月22日摄)。黄宗治摄/本刊 咬定青山向实业 点击按钮一两秒后,一块浅色透光玻璃转瞬变成了深黑色——位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精诚时代集团,使用智能纳米调光薄膜技术让纳米材料排列成“百叶窗”。这种依托特种高端模具生产的智能薄膜,可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高铁、航空等领域,实现调光、控温、节能等多种功能。 从最初的家庭作坊,到为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关键配件,离不开几代人几十年坚守模具行业不游移。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以“四千精神”深耕制造业,是浙商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浙江民营经济的鲜明特点。浙江鼓励广大企业家坚守实业、潜心创新、追求卓越,打造更多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坚持实体经济主方向。走进位于温州的康奈集团,这里曾创造中国皮鞋行业多个“第一”——第一条机械化绷帮生产流水线,第一家研发、生产欧版高档皮鞋“大利莱”,第一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第一批荣获“中国十大鞋业大王”“中国名牌产品”等称号…… “多年来,我们专注研发,不断向‘中国第一舒适鞋履品牌’目标迈进。”康奈集团总裁郑莱莉说。目前,康奈拥有100多项发明专利,构建起拥有300多万个脚型数据的大数据库,打通消费端客户需求与研发端前沿开发的快速、精准、高效对接,将“舒适”之路拓得更宽。 坚守主业,必须坚持实体经济主方向,找准高质量发展主赛道。浙江引导广大民营企业聚焦工业经济和数字经济“两条主跑道”,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变革全面深化,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前列。 浙江省新昌县轴承产业集中,产业链上配套企业效益规模不同、发展程度存在差异,如何实现整体数字化跃迁?在新昌县普佑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车间,记者找到了答案。 不同于单一企业改造提升,依靠2021年接入“产业大脑”这一面向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协作、政企服务、政府应用的综合性互联网平台,以最小成本释放了数字化转型效益——用工量减少为原来的1/4,利润率提升2个百分点,职工收入平均增长35%。 数据显示,目前新昌轴承行业已有2万余台设备接入“轴承产业生产销售云计算平台”,设备综合利用率从48%提升到63%,能耗下降10%,服务响应时间从60分钟缩减到20分钟。 浙江省经信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产业大脑”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未来工厂”以龙头企业转型为样板,浙江推动二者融合应用,加快实现“从中枢到端”的产业数字化改造。 “地瓜经济”扩大对外开放。2023年初,台州奔的车业制造有限公司外贸总经理蔡卫民,带着13款外观时尚新颖、整体性能优异的车型到欧洲参加米兰摩托车展,产品一经推出就大受好评。 “抓住展览会‘热度’,公司外贸团队于会后专程到土耳其、西班牙、法国、德国等国家拜访多位客户。一个月的欧洲之行,收获了500多万美元意向订单。”蔡卫民说。 在浙江,人们经常提到“地瓜经济”——藤蔓延伸八方,为块茎汲取更多养分。“地瓜经济”的本质,是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蔡卫民的选择,是今年以来赶忙“出海”的浙江商人的缩影。伴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越来越多的浙江民营企业正在“走出去”。据统计,目前有超过600万浙商在全国各地投资创业,还有近200万浙商走出国门,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让“地瓜”的藤蔓伸向四面八方、全球各地。 既有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30多年前,台州人李冠军省吃俭用买下一台旧模具,生产了台州第一批喷雾器。如今,他任总经理的市下控股有限公司,已成为喷雾器领域的“隐形冠军”。“不怕没市场,只怕没产品,我们就是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李冠军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杭州积极培育“雄鹰企业”“鲲鹏企业”和“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分层分类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领先、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的数字经济企业,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新格局。 20年来,千千万万个浙江民营企业从草根起步不断发展壮大。2023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民营经济驱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3中国百强产业集群)》显示,2022年底,浙江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万家,占全省总数的92.3%。 “用心守望民营经济、诚心帮助民营企业、真心厚爱民营企业家。”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表示,面向未来,浙江将聚力打造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创造的最优环境,让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安心创业、放下包袱全力干事、轻装上阵提速前进、大胆发展不断壮大,再燃激情、再创传奇,奋力续写民营经济新的辉煌和时代荣光。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商意盈 王俊禄 吴帅帅) 市民和游客在宁波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暨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品尝融合中国和中东欧美食的长桌宴(2023年5月15日摄)。黄宗治摄/本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