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访谈 人物访谈 查看内容

何兰生:一个“三农”新闻人的心路历程

2023-09-0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5970| 评论: 0|原作者: 何兰生|来自: 新闻战线

摘要: 一个“三农”新闻人的心路历程何兰生 作者简介: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曾兼任农民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正高二级),1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宣传 ...


“愤青”年华

  但这些,我总感觉还不够。反映了农民的现状,情感是得到了某种宣泄,甚至一定程度的满足。这是一个记者的职业上的小小自得,与农民有什么关系呢?虽然曾经有进城务工的农民读了我的文章后很感动,也有一个叫“淮生”的农民作者与我交流,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重点还是,我能为农民做点什么?

  聚焦农民所受的不公和伤害,帮农民讨公道、解难题,成为我新阶段的努力方向。2004年是个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新世纪第一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发布。从此,“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就成为一直延续的传统,时至今日已发布20个了。记得2004年的“一号文件”发布时,我起草了《又一个“三农”发展的春天》的社论。

  在这个特殊时节,我关注到一个“三农”人物——熊德明,一名重庆农村妇女,因为向总理反映农民工被拖欠工资而闻名。2004年1月8日,我就熊德明和一位“三农”专家温铁军一起获选央视新闻人物,在农民日报上刊发了一篇评论《熊德明与温铁军》。文章最后一段写道:“从‘说话小声’到‘大声说话’,熊德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她为自己和乡亲们维护了合法权益,也为政府了解民意提供了帮助,她的‘说话’有助于全社会来关心‘三农’问题。”

  从关注熊德明开始,我把笔触对准了维护农民权益,并针对现实中一些对农民不公的现象和问题,及时针砭。2004年底,熊德明代农民维权引起舆论非议,认为她不应该利用自己的名人影响力为自己的亲戚维权。一时之间,熊德明成为众矢之的。眼看舆情愈演愈烈,农民日报不能失语,但怎样发声?总编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当时,熊德明维权舆情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众多媒体都在跟进。作为“三农”主流媒体,再不发声就委实说不过去了。我细细研究了熊德明维权的前因后果,也看了一些批评的文章,觉得这些批评有问题,就写了一篇焦点评析《指责熊德明是社会的耻辱》,发在农民日报一版。

  文中写道:“替亲戚维权,又有什么不可以?她亲戚的权益没有被侵害吗?她的亲戚是众多患矽肺病农民工的一员,熊德明不是圣人,先替亲戚维权也是人之常情。何况,对于熊德明这个‘堂吉诃德’来说,此行的目的是尽量解决问题,能解决多少是多少,至于从谁先解决,无关紧要,只要问题走上解决之途,同样的问题就有了可以援引的先例;还有,就算舆论说她有偿维权是事实,也无损这件事急公好义的性质。熊德明何许人也?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妇……她没有月月固定的工资,可她也要养家,也要生活,有偿维权,本来就是理直气壮的事,又何需遮遮掩掩。倒是那些求全责备熊德明的人,那些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熊德明的人,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为农民工做了什么?”文章最后点题:“如果一个社会,老老实实干活领不着工资,那是这个社会的巨大尴尬;如果有人对此看不过去,肯出头为老实干活的人打抱不平,却要被舆论横挑鼻子竖挑眼,那就只能说是这个社会的耻辱。如果不是农民工领不着工资,甚至也讨不来工钱,他们的权益被一次次侵害,熊德明这样的普通农妇又怎么会浮到舆论的中心?她完全可能还在重庆的乡下安安静静养猪,又何需舆论的指指戳戳。”这篇文章后来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并被一些新闻院校教师指定为赏析文章。

  此后,从2005年到2010年,我陆续撰写了近百篇针砭“三农”时弊的言论,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写5篇。这些文章主要聚焦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如《禁止瓜车进城是根深蒂固的城市意识》《“小城管羞辱大城管”,谁的尴尬?》《“民工大米”拷问社会“道德底线”》《农民工的安全投资该谁埋单?》《张榜公布“血汗工厂”的震慑效应》《流动摊贩是自我就业,也是一种街头文化》《要城市化,但不要损农伤农的城市化》《农民工为维权“开胸验肺”凸显了什么?》《对农民工的学历要求还是让市场说话》等;二是关注“三农”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如《“铁本事件”的三重警示》《“嘉禾事件”的负面遗产》《警惕以发展的名义侵蚀农地》《发展农村到底以谁为主?》《农村市场为什么启而不动?》《认识贸易纠纷常态化趋势》《关注CPI高企下的农村民生》《不要打农民宅基地的主意》《万斤橘子抵学费凸显农民收入窘境》等。总体上看,这些文章紧贴“三农”时事,评析“三农”话题,探讨“三农”难点,批评损害农民利益行为,一针见血,警示性强;为农民工维权,宏观着眼,启示性强;为农业发展建言,视野广阔,针对性强。

  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力争每一个标题,都是一个“三农”时事的缩影,一个“三农”观点的浓缩。这些文章发表后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我多次获奖,从2006年到2011年,我就不再报评中国新闻奖。2016年,时隔10年,我再次参评中国新闻奖,《承包地有偿退出试点——要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农改居”:农民的权益只能增不能减》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评论类二等奖,2020年我主创的农民日报“三农微评”评论专栏更是获得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

  一个“三农”评论人的思想历程,由一件件作品串联而成。而这些作品,是他过往路上的标记,也是他前行路途的警钟。闹钟嘀嗒,在时刻提醒:哪些没有做,还有哪些做得不够好。

理性时光

  在时代面前,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尽管我一直以为农民鼓与呼自励、自惕,也因此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如果没有赶上时代的浪潮,个人终究只能是历史烟尘中连“粒”也算不上的尘埃。如果没有脱贫攻坚,没有乡村振兴,哪怕个人再鼓再呼,哪怕嗓子喊破了,于农民的命运,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如果抓住了时代机遇,把握住了历史大势,则个人价值必然在时代与历史进程中得到更好实现。

  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命运,需要把“三农”问题放在现代化进程上来考量解决。“中国梦”的提出,为农民带来了亘古未见的命运改变机遇。作为“三农”媒体人,眼看“三农”最好的时光来了,我们还等什么呢?我们要把方针政策宣传好,为亿万农民更好地获得时代福祉、尽快地过上美好生活营造良好氛围,创造优良舆论环境。借用我2005年撰写的《与中国农民同行》中的一段话:“作为长期依托9亿农民的农民日报,作为一家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报纸,在农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发挥好见证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客观见证并记录农村振兴的恢宏历史,热情讴歌统筹城乡发展的壮丽篇章,努力促进并参与城乡社会的和谐建设,我们相信,借着农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凭着强农惠农的政策东风,我们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2019年4月,本文作者(右一)在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南梁镇高台村调研脱贫攻坚有关情况。

  新时代来临,怎么看,怎么干?2013年,我牵头推出“七论‘三农’中国梦”系列编辑部文章,在这之后,每年都围绕重大“三农”思想、理念、决策、举措,推出深度政论文章,如“新时代‘三农’启示录”“五大理念新实践”“七论乡村振兴”“九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2021年1月,我接任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并继续担任总编辑后,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在农民日报创设“仲农平”政论品牌,提出的口号是“欲听重农音,要看仲农平;‘三农’有大事,必看仲农平”,这是农民日报的自我加压,也是自我期许,更是自我担当。

2018年7月,本文作者(前左一)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采访兰考脱贫攻坚经验。图为在当地种苗繁育基地听技术人员讲解种苗情况。

  “仲农平”从宣告脱贫攻坚胜利之际推出《中国奇迹,中国震撼》开始,两年多来,先后推出《赶考路上新一程》《大转折,中国命运百年逆袭》《大跨越,中国历史乾坤再造》《大智慧,中国道路开天辟地》《复兴之路中国粮》《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中国粮食自信从哪里来》《日出东方,农道大光》《中国道路,三农自信》等十几篇重大政论,有的还是头版整版推出,极大彰显了农民日报“在党言党,为农代言”的使命与情怀,更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下,党报政论守正创新、大有可为的价值所在。

  时代在出题,初心在提醒,农民在发问。作为“三农”媒体人,我在2017年底出任农民日报社总编辑伊始,就决定第一次调研采访去浙江。浙江既是红船的出发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思想框架的形成地。这些年来,浙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实践既是我们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课堂,也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鲜活范本。站位所在,我必须到浙江现场感悟领袖的思想伟力、爱农深情、兴农思考,领悟总书记的思想和垂范,感受浙江的贯彻与落实。

  2018年5月,我带队去浙江进行了8天的密集采访,白天采访、座谈,晚上赶路,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足迹,在余村聆听“两山论”录音,在千岛湖倾听“金山银水”轶事,在下姜村感受村民“望习”深情,在越丰村采访“三治合一”探索,在金华领略“和美乡村”意涵,最后在杭州听“省级农民”讲“千万工程”缘起……访旧地、忆当年、话新语,满当当的都是新闻的收获、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洗礼。这次浙江行汇成一篇14000字的长篇通讯《梦开始的地方——学访习近平“三农”思想的浙江实践》,于2018年7月2日在农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7月4日,此文被新华社作为通稿播发,多地党报转发,全网推送。浙江之行让我深刻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主政的浙江,堪称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中国梦的起手式。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20周年。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际,作为农民日报社的党委书记、社长,我于4月10日带领农民日报社最强写作阵容再赴浙江。在连续8天的密集采访中,深入浙江11个地市的30多个村庄,基本上每个地级市都要采访3个以上的村庄,现场感受“千万工程”给浙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的历史性变革,亲耳聆听基层干部和农民对“千万工程”的感激、感怀、感慨,也把我们这些 “三农”新闻人的感动感佩、启迪受教烙在心上。

  采访结束后,“我们浙江农民有福气”“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的话语,久久在我们心头回荡。文章该怎么呈现?我们用1个月时间沉淀思考,却总是感觉文字的表达不及实践的万分之一。5月29日起,我们连续3天在农民日报头版以近整版篇幅推出“‘千万工程’二十年记”系列通讯——《初心如磐》《使命如山》《道路如砥》。中宣部《新闻阅评》给予评价:“农民日报‘千万工程’二十年记系列通讯立意深远、视野宏阔、情感充沛、多含哲思”,是“站在乡村振兴、民族复兴高度,在历史与现实穿梭中对‘千万工程’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行再认识、深挖掘,进一步打开人们的视野、提升人们的境界”。文章当天全网推送,得到中央领导、相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批示肯定。“希望我们的主流媒体都能像农民日报这样,写出更多深入基层、贴近实际的走心之作。”“走心”,这是对我们的鞭策,也是我们的目标和期许。

  因为“走心”,我们坚信,躬逢民族复兴和乡村振兴的大历史进程,乡村和农民必将开启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而我们,“三农”知识分子和“三农”新闻人,我们曾经的梦想,我们一直的奋斗,也必将在这大历史中得偿所愿。

  也因为“走心”,我不悔那个40年前跳出“农门”少年在人生起点的选择,我也可以告慰在田埂上扯着嗓门报喜的村支书——我一直在为乡亲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