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调整成了普遍理由,“口头offer”能信吗 与收到录用通知邮件、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后被毁约相比,在应届生求职路上更为常见的是,企业HR沟通完岗位薪资待遇,通知接收offer邮件,然而,这封offer邮件就收不到了。 等不到offer邮件发来,李琳在不断咨询后得到的回复是“该岗位招聘不再推进”。 去年7月,在香港读完硕士学位的她来到广东找工作。之前,她向一家互联网大厂投递过应聘实习生的简历,赶上招聘季,她被公司HR“捞了出来”。两个月时间里,她经过笔试、初面、案例面试、线下最终面试,如愿收到了终面通过的通知,接下来就该与公司谈薪了。 她觉得,“这下稳了”,可与她谈薪的电话却一直没有打来。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面试时听了企业对业务内容和布局介绍,自己很希望在这里大展拳脚”。为了等这家公司的offer,她还拒绝了原本的保底offer,没想到这份却被“撤回”了。 她不断向公司咨询原因,最终得到的回复是,“校招岗位编制在该业务年终盘点后被砍到了五分之二,无法再招聘了”。李琳觉得,“即便通过了重重关卡,企业却轻轻松松回应了我半年的努力、奔走和期待”。 同样到了谈薪的阶段,河南一所高校的硕士毕业生林深告诉记者,“公司在走offer流程了,且要了相关个人信息,结果几天后没有动静,一问才被告知‘在等业务组沟通编制问题’,又过了几天一问,彻底没有offer了”。她收到的理由是,“因为业务拆分的问题,目前编制数量变少,处于满编状态,不再继续录用了”。 浙江一所高校的应届毕业生王攀在去年11月中旬投递了北京的一家公司,很快安排了面试。他也接到了公司HR的电话,告知即将发放录用通知。 当时,他的手中还有一份其他公司的offer,“但还是倾向选择这一家,因为薪资很高,行业也是火热的新能源行业,没想到走流程时,我的offer没有了,甚至HR都不回复消息了,只说没了岗位编制,暂缓招聘”。王攀无奈地说,“算是一次教训吧”。 业务调整、岗位编制已满,似乎成了“万能理由”。多名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在他们的普遍认知中,“到了谈薪资待遇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即将拿到这份offer了,几乎就稳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也有许多网友评论称,“口头offer不能信”。 可让李琳质疑的是,如果没有岗位编制,何必浪费双方时间?如果业务发展不乐观,为什么不少面试一些人?“我打听了一下,砍一半以上校招岗位只能说明这一业务在年终盘点时情况比较糟糕,如果该部门再招人,只求不要把校招当儿戏,这关乎大家的前途。” “被撤回严重打击了我的心态,但万幸没太影响就业。”李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经过这次被“撤回”,她也意识到维权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后期去官网反馈,去社交平台搜索相关信息,甚至都无法了解自己校招的结果是怎样的”。 “刚得知offer出了问题的时候心里很难过,因为整个过程很融洽,感觉有把握拿到。”在林深看来,如果没有事先确定好岗位分配,何必进行招聘流程呢?“希望公司能够完善招聘流程,若真有紧急变动也应该第一时间通知求职者。” 林深说:“企业招聘的这类操作,也反映出内部管理混乱、安排不合理的情况,这对于我们应聘者来说非常耽误精力,也因为岗位招聘人数不透明,才使得企业可以招到人后反悔,希望对企业招聘也多一些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