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乡村:“非传统”村落越来越多,“新农人”打造新经济 “村超”,一个由农民自发组织的乡村足球赛事,很多球队由各行各业村民组成:杀猪的、卖鱼的、掌厨的……去年开赛以来,这些“村味”满满的足球赛,单场最高上座人数超6万人,在网络引发超百亿次浏览,吸引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共同社等外媒到现场报道,巴西、法国等国球员还来参加友谊赛。 2023年7月29日,夜幕下的“村超”总决赛现场。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村超”,发源于贵州东南部的榕江县。令人惊讶的是,榕江4年前才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国内外球迷到榕江观赛时,他们看到的是烟花、民族服装秀,以及精心保护的侗寨村落和设施齐备的咖啡屋。 “村超”让世界看到中国乡村的繁荣景象,看到“非传统”印象的乡村,更看到中国乡村发展的新形态、新路径。在告别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西部农村填平城乡鸿沟带来历史性机遇。 随着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越来越多西部农村地区出现“网红村”“淘宝村”。大屏幕智能手机和下沉村级的电子商务平台,让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消费需求快速传递至乡村,带动农民调整农产品结构,经营更加规模化、品牌化。 在全国最大产棉区新疆,农民建起大面积高标准农田。随着植保无人机、大型采棉机、残膜回收机等广泛应用,新疆棉花耕种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棉农甚至能帮助国际采棉机巨头改进机器工艺。 2024年9月29日,采棉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的棉田采收棉花。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一些西部农村的劳动力还在外流,“空心化”情况依然存在。 “西部农村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人。”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雪兵说,年轻人对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新一代农人更好地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才能带动整个农村实现腾飞。 为此,四川启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百千万”工程,吸引年轻人回到农村;贵州实施“雁归兴贵”工程,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引导100万人次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云南构建多方联动的创业帮扶模式,加快“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型。 西部正出现令人欣慰的人口“回流”现象:乌江北岸,一万余名各怀绝技的“乡村掌墨师”正奔走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养蚕、养牛、种茶经验;滇黔交界处,民族村寨的“青年造村计划”吸引越来越多青年返乡创业;陇原大地上,村里的“电商达人”穿梭于网络平台直播间,助力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 (七)创新:加强“人才密度”,从“洼地”跃上“高地” 很多人不知道,日均活跃用户达“亿”量级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诞生于四川成都。 “成都的数字经济不断创新,得益于高素质劳动力在此聚集,带动产业蓬勃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总规划师肖莹光表示。 2023年,成都吸引各类人才落户72.21万人。在招聘平台和高校联合推出的评选中,成都连续5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20世纪80年代这首流行歌曲,是当时人们对西部荒凉、贫瘠景象的典型叙事,西部也曾长期被认为是人才和创新的洼地。 近年来,西部的人才竞争力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重庆人才资源总量超过630万人,今年1至7月,重庆公共人才服务机构吸引高校毕业生留渝来渝同比增长6.6%;近10年来,西安人口增长近500万,其中西咸新区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年增长率超过60%…… 2024年4月17日,求职学生参加重庆市2024届普通高校毕业生(春季)就业大型双选活动。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人才直接关系创新。 在陕西,最近3年光子产业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企业数从不足100家增至320余家;四川绵阳拥有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解读西部创新腾飞的密码,离不开历史上的“三线建设”。“老三线”企业曾为国防和地方工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是今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底气。 在国家老工业基地甘肃天水,“老三线”企业在转型中焕发生机。天水星火机床有限责任公司用4年时间实现高档数控机床90%的国产化及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重返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西部创新发展“成绩单”的背后,是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在重庆,从“人才卡”到“人才码”,从“一站式”到“一件事”,从“人才公寓”到“人才社区”,配套资源引人、留才力度不断加强。近3年,在渝高校毕业生每年有近六成选择留渝就业。 2021年建设以来,陕西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实施吸引产业链人才、海外人才、名校优生和行业领域人才等系列举措,目前“秦创原”已成为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2023年4月29日,西安西咸新区的秦创原金湾科创区。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不可否认,家底薄、能量弱、不均衡等问题仍是西部创新路上的障碍。从“洼地”跃上“高地”,西部需要在理念、政策、机制等方面加力提升。 专家认为,西部未来有几个可为之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企业发展预期,增强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提高产业化实效;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政策的后勤保障,为人才提供创新空间。 (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西部地区是我国民族地区最集中的区域,我国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在西部,少数民族人口7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着力破解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各民族共同实现繁荣。 今年5月,展现多民族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带动新疆旅游。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游客超过2亿人次,同比增长77%;实现旅游收入超2337亿元,同比增长超160%。 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展潜力。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其中20多项在西部地区。 2024年11月8日,丽江古城日落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从茶马古道的千年古镇到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宝库,从云贵的神秘苗寨到西北的草原风情,西部既有瑰丽的自然风光,更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多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持续吸引国内外游客。 专家认为,未来要把文旅等服务业打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从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到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配套的软硬件全面提升。 平坦的硬化路修到了彝族聚居的大凉山腹地,互联网的普及让苗寨里的年轻人做起直播带货,川西牧区的藏族小伙边放牧边拍英语视频……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到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 越来越多的西部优质绿色产品走出大山。全国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来自内蒙古;贵州的刺梨种植面积达21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21万人;全国每10枝鲜切花,有7枝来自云南,云南鲜切花还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1月31日,台车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运输鲜花。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专家认为,未来,西部地区需要不断完善教育、医疗、物流等公共服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众。 今年中央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74亿元已下达,重点支持民族地区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手工业、文化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内蒙古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云南在全省沿边行政村(社区)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丽君表示:“只有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携手发展,各民族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九)城市:成渝双城经济圈龙头带动,多极化城市群悄然崛起 西部大开发,哪座城市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2023年,西部地区GDP超万亿之城有三座:重庆、成都、西安;GDP超4000亿元的城市有10座,既有昆明、南宁、贵阳、乌鲁木齐等省会或自治区首府,也有榆林、鄂尔多斯、绵阳、包头、遵义、曲靖等能源、工业基地。 这表明,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省会独大、单核驱动的格局正在改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快建设,一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城市群不断培育。 2021年6月4日,成都市建筑群和远处的雪山。新华社发(沈军 摄) 成渝地区的人口持续净流入。2023年川渝地区前三季度人口净流入达2.8亿人次。截至今年11月2日,铁路成都车站今年旅客发送量突破1亿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7%。 不仅成渝,西部很多城市的吸引力都在增加。从2023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看,重庆3100多万人,成都2100多万人,西安1300多万人,西部大多数省会、自治区首府的人口在增长。 西部农村人口长期流向东部城市的情况正在改变,春运浩浩荡荡返回西部的摩托大军已经消失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一些产业紧随劳动力变化迁移到西部。四川雅安芦山县是一个约10万人的小县,从无到有集聚起占全国产能10%的包覆纱产业,这种特殊纺织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电子等行业,推动当地传统纺织向高端化发展。 成渝地区正成为带动西部城市发展的领头羊。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从实践看,双城经济圈并非只发展成都、重庆两个主城区,而是让成渝充分发挥“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禀赋,通过主城区构造都市圈,进而带动泛经济圈,形成覆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积极融入的整体城市群。 今年上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GDP40365.7亿元,同比增长5.8%,与京津冀的经济总量差距持续缩小。 同时,随着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推进,西部地区一批具有潜力的城市迎来发展爆发期,知名度明显提升。 有的依托沿边开放优势加快发展,如广西、云南建设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城市,西藏把日喀则打造为面向南亚的开放枢纽;有的用好能源禀赋加快产业升级和绿色发展,如榆林、鄂尔多斯;有的突出气候优势,如银川等依托年平均气温较低优势,抢抓算力产业机遇;还有的借助文旅打造品牌,如大理、丽江等地的“文旅兴城”。 2024年9月18日拍摄的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大路产业园区的一家煤化工企业厂区。 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这些城市的发展壮大,将缓解省会城市压力,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多极化的城市发展新格局。 (十)东西部协作:结对帮扶制度化,从单向支援到双向奔赴 打开中国地图,有一条“胡焕庸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线东侧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94%,线西侧人口占比为6%。历史上,这条线两侧的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差异明显,导致两侧人口密度存在显著差异。 地图显现的色差,既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是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纪之交,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1%,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沿海地区约30%。 28年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以“结对子”的形式将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省份紧紧联系在一起。从给钱给物,到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资金流、资源流、技术流、人才流进入西部。 2023年11月26日,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园王村核心区(无人机照片)。这是当地依托天津市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实施的联建项目。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专家表示,东西部协作拥有深厚的制度渊源,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强调“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深化对口支援、定点帮扶”。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以来,“东西部扶贫协作”扩展升级为“东西部协作”。两字之差,包含协作范围的扩大和机制的创新;一个关键点,是多省份提出聚焦“协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行走在山城重庆,渝鲁大道、泰山大道、海尔路等地名,体现了重庆与山东的紧密协作;贵州正安的吉他产业,在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协助下,实现从代工向创新、创造的转型;2023年开园的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发挥毗邻中老铁路优势,联动式导入长三角产业,形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等模式。 2024年10月19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的粤桂协作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华社发(郑昌昊 摄) 2023年,东部8个省市向西部10个省区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31.9亿元,协作双方互派党政挂职干部3045人、专业技术人才2.5万人。 新时代新征程上,东西部协作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稳定器”,是助推共同富裕的“加速器”,也是实现协同转型发展的“试验场”。 “从东西部协作的实践看,巨大成绩有目共睹,但也存在产业合作广度与深度不足、西部消费产品供给不足不精等短板。”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庆华说,如何更好利用政策红利、增强内生动力仍需要作答。 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西部地区已经焕然新生。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深化,这片广阔厚重的土地承载发展的新希望、新动力,将继续创造发展奇迹,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的新篇章。(记者熊争艳、王浡、王铭禹、张晓龙、马丽娟、覃星星、张斌、谢佼、周闻韬、赵珮然、潘德鑫、朱文哲、魏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