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运动空间、儿童游乐场所、缤纷花园……最近,您有没有发现家附近的立交桥底下大变样?据报道,目前,北京已完成234座桥系的环境整治,14座重点桥系完成提升。 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是城市交通现代化的标志,由此衍生了不少有待利用的桥下空间。在北京,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空间除了一部分被用作公交场站和环卫、交管等城市运行保障点,其余大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少桥下空间甚至还存在私搭乱建、违规停车、违规堆料等乱象,影响市容市貌不说,更滋生不少安全隐患。 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就这么“撂荒”实在可惜。我们常说“没有无价值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于城市“消极空间”而言,也是同理。尤其是,随着城市精细化治理持续推进,各方需求日益多元,过往时常被忽视的“犄角旮旯”也就成了为数不多可以腾挪的“增量空间”。为此,自2024年起,北京市专门启动桥下空间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印发《北京市桥下空间建设和使用技术导则》,努力让桥下空间焕发新活力。桥下空间天然带顶,虽是户外却不必担心风吹日晒,尤其是夏天,还十分凉爽,停车、遛娃、观景,乃至跳广场舞,都不亦乐乎。多元利用的桥下空间成了一道城市新风景,市民种种需求得到满足,可谓一举两得。 思路转变是第一步,真正把桥下空间改造到市民心坎里并不容易。一方面,由于每座桥体的空间结构、布局不同,桥下空间的利用很难以完全统一的标准进行。另一方面,各类主体诉求也不一。比如,有人建议,桥下停车场应多增加一些新能源充电桩;再如,有人觉得桥下空间应该建篮球场;有的则提议建儿童乐园……对此,不妨秉持“一桥一策”原则,对每座桥进行明确精准的针对性功能定位,结合周边区域具体情况,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广泛建言讨论、共同建设维护。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沉闷的“灰色地带”就能变成大家共享共治的多彩空间。 每一个城市的小空间、小角落,都装着百姓的大生活。事实上,城市中类似桥下空间这样的“宝地”还有不少。多多发现,并对之进行“微改造”“精提升”,考验着治理者的脚力、心力。比如,在背街小巷、胡同深处见缝插绿,打造精致实用的口袋公园;将社区闲置房屋拾掇出来,开设方便居民的社区食堂、球馆或儿童自习室……城市治理者主动去发现资源、对接需求,一个平方一个平方去设计、改造,一定能唤醒更多城市空间,从细小之处优化城市肌理。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更新,是生活质量的叠加升级,时时刻刻体察“人”的需求,既做好城市建设的“大文章”,也让居民身边的一桥一路一站更加便民,我们的城市就会愈加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