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访谈 人物访谈 查看内容

周小川:金融改革发展逻辑

2015-10-0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481| 评论: 0

摘要: 周小川称,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有着很强逻辑性:在转轨的早期,需要通过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等一系列深刻有力的调整,才能逐步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的阶段。 针对目前的状况,周小川表示,“今天我们虽然有条 ...


当前阶段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

全球金融危机后期,我们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动金融业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

市场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学术语中的资源是指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此外,有时也可以扩大到能源品等。总之,所谓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生产要素的配置。显然,资金包括外汇资金如何配置,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实现资金价格即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这是市场化改革的两个重要内容。

关于利率市场化。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过程,之前已经完成了一些步骤。2004年开始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当时推进利率市场化有一个总体思路,即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后来,沿此思路迈出了若干步改革,随后就碰到了全球金融危机,金融工作的主要精力暂不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了。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这几年的改革,贷款利率已经完全放开,金融市场上的其他利率,如债券、拆借和票据的利率,以前都已完全放开,目前只对存款利率保持50%的浮动上限管理。很多人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步。其实,这最后一步我们是分若干小步迈出来的,在过去的两年中,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先从10%提高到20%,然后再提高到30%和现在的50%,已经走了四步。我估计50%之后,步伐可以加大,加快实现市场化。

关于汇率市场化。我国汇率市场化也走过了较长阶段。早在1993年底,我们就进行了双轨合一的外汇体制改革,1996年中国宣布经常项目可兑换,并开始酝酿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但当时条件还不成熟,随后就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波,汇率体制改革一度放缓。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即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按照这一要求,2005年推进了汇率体制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经过2007年、2012年和2014年三次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每天浮动幅度由3‰逐步扩大至2%,同时人民银行逐步退出常态化的外汇干预。新的汇率体制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充分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反映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平衡情况,即汇率主要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经常项目收支共有四项构成,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大项,以及投资收入和转移款项两个小项。

国际化

在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基础上,金融改革和发展就可以加大国际化的步伐,以前是不具备这个条件的。最近几年,国际化进展较快。一个重要工作是在2014年推出了沪港通,实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互联互通。国际化的另一重要领域是人民币国际化势头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得到加强以及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包括当前已经运行的丝路基金和正在筹备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包括正在热议中的人民币能否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从而成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之一等热点议题。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说,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比人民银行、金融管理部门包括外汇局设想得要早,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欢迎程度也超过我们当时的预期。人民币国际化之所以比较顺利,主要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国家金融市场一度非常疲弱,加之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货币不稳定,市场上缺乏美元,且对美元信心不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欧元振荡也较大,日本经济也不太好,也影响了日元。总之,全球金融危机对主要国际货币都造成了负面影响,人民币就受到了欢迎。首先是韩国出于稳定需要,主动要求和中国开展货币互换,随后陆续有二十多个发展中国家提出货币互换,甚至一些发达国家也加入进来,从2014年开始,中国分别与欧央行及英国、瑞士等国央行做了货币互换安排。因此,可以说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多少有点儿意外地把人民币推向国际社会了。

我们对待人民币国际化的态度,首先是顺水推舟,顺应市场需求。既然国际社会欢迎人民币,同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中国也是有巨大好处的。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顺应实体经济需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其次,要真想做强人民币,使其符合市场预期站到那个位置的话,我们就要做好自己的家庭作业,继续推进经济金融改革、改变相关规则,不断采取措施,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

目前,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协议,在双边贸易投资中使用本币。比如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往来可以使用人民币,也可以使用卢布。

二是双边央行之间开展本币互换。比如说,如果俄罗斯缺少人民币,或者中国缺少卢布,两国央行可以居中进行货币互换,由此人民币就出去了。

三是指定人民币清算行。双边都使用人民币的时候,境外市场上人民币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多的时候应该可以回流到境内,少的时候可以调剂出去,这个机制就需要由清算行来完成。理论上,也可以在中国设立卢布的清算行,但由于人民币更受欢迎,所以很多国家希望设立人民币清算行。同时,不仅是邻国或发展中国家,近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英国开始一些西方国家也要求设立人民币清算行。

四是有些国家开始主动宣布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一部分。

五是双边本币直接挂牌交易。人民币最早和马来西亚林吉特开展直接交易。在此之前,人民币与林吉特之间的交易一般是通过美元套算,人民币先换成美元,美元再换林吉特。这种套算方式有时受美元不稳定影响较大,同时差价也大,成本较高。通过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直接交易,双边货币就可以形成汇率,不经过其他货币套算,便利化程度更高。

关于资本项目可兑换。在国内金融改革发展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人民币可以加快走向资本项目可兑换。早在1996年,我国就宣布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在资本项目方面,过去只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可兑换,很多其他项目尚不可兑换,比如股票、债券、基金等投资项下的可兑换程度还不高。另外一个特点是,事前审批多。其实,很多资本项下也不是完全不可兑换,只是需要事前管理和审批,市场主体多数都能绕道而行。现在,很多事前管理的项目逐步放开了。但资本管制逐步放开不意味着放手不管,事中事后还是要管的,特别是有几项的管理还要加强,包括反洗钱、反恐融资和反过度利用“避税天堂”偷逃税等。此外,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可以采取一些防止短期资本过度投机的措施。如果是中长期投资,我们是欢迎的,但对于短期炒作资金,国际上允许设置一些管制措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这些基础性工作,对于在国际金融方面给予国内企业“走出去”更多支持,使其在海外更好发展,能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于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简单来说,特别提款权是国际储备货币的一个篮子,目前这个篮子里包括美元、日元、欧元、英镑四种国际货币。国际货币基金每五年审议一次特别提款权。2015年是审查年,大家希望人民币可以加入这个货币篮子。这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一个议题。人民币国际化近年的势头很好,国际货币基金正在认真考虑此事。

多元化

在转轨的早期,由于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本组织架构,没有有效的宏观调控框架,金融体系必然是不健康的,没有实现规范化,也没有应对危机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完成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改造以后,转轨经济的金融体系才有条件更大程度地实现市场化、国际化,也才有胆量、有魄力、有底气实现多元化。设想一下,当金融体系很不健康的情况下,是不敢发展一些复杂衍生产品的。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亦是如此。发展互联网金融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如果金融体系基础不好,就难以承受这些风险,但如果基础打好了,就可以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从国务院到中央都在研究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本框架。与此相关的议题都反映了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所处阶段的多元化特点。

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以上回顾不难看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有着很强逻辑性:在转轨的早期,需要通过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等一系列深刻有力的调整,才能逐步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的阶段。

转轨经济必然面临类似的改革困难

我们不妨比较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转轨国家,即从过去集中型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其基本特点都是在转轨的过程中必然有巨大的财务窟窿。首先,转轨开始后,过去由中央计划集中配置资源所导致的失误必然要表现出来,或者表现为财政上有巨大的债务负担,或者表现为银行体系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其次,在转轨的早期,由于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管经验不足,监管人才缺乏,因此也必然有大量的损失,必然有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不开,导致金融体系损失增加。中国在改革早期,有的企业发不出工资了,就连过年包饺子的钱也要银行先垫付,叫包饺子贷款。可以想象,饺子吃完了,什么都没剩下,拿什么去还呢?因此,金融体系的质量必然非常糟糕。

中国当年的窟窿很大。1997年亚洲金融风波爆发时,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率最少的估计是25%,多的估计是45%,具体数值取决于采用何种会计标准和贷款分类标准。如果是45%,银行业不良资产则将近当时GDP的一半,其中有相当部分体现为金融系统的损失。不光是中国,前苏联、东欧和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财务困难,有的体现在财政,有的体现在金融体系。1998年,俄罗斯的大银行基本上都挺不住了,连国债都违约了,导致本来发生在亚洲的金融风波,在1998年8月底就传到了俄罗斯和巴西,随后就引起LTCM的倒闭。

在国际比较时会发现,转轨经济体的金融体系改革发展都必然面临几大难关。如果没有强有力措施,不下大的决心,不清理财务不健康问题,不引入市场经济规律,银行体系将很难存续。其结果是,大多数前苏联、东欧国家、巴尔干国家的银行体系都挺不过去了,或几乎全部业务让给西方国家的银行进来做。可以看到,不少东欧国家的外资银行份额占到90%以上。中国目前外资银行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2%左右。由此可见,如果中国不经过一系列的财务重组,推进市场化、健康化、规范化,很可能本国银行体系也站不住。

 金融改革和发展要及时补课

今天我们虽然有条件推动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改革,但在此过程中,也有个别需要补课的内容。因为有些改革过去曾经打算做,但由于遇到危机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耽搁了下来。

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初步框架。

2015年5月1日,《存款保险条例》已经开始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体系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既然允许大家办银行,现在又提出允许民营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改善对社区、农村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就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置银行倒闭问题。按道理,存款保险制度早就应该建立,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成,现在补上。

二是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承接当时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从而使大型银行可以转变为商业银行。但到了今天,政策性银行应该怎么往下改呢?对此,国际上的认识也是有反复的。在里根、撒切尔时代,国际上主张公营机构私有化,也确实有很多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得不好,造成了损失,1998年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倒闭,造成很大的风波,因此普遍建议改掉这些机构。后来,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发现,很多事情商业性金融机构还真做不了或不愿意做,需要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做补充。同时,政策性机构的经营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是一定就亏损、向国家要补贴。有些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国家战略导向的同时,实现了财务上可持续,也注重提升效益。此外,全球很多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通过改革变成可收费项目,比如说公路,这样政策性银行可以做成开发性金融。当然,这要做很多探索并及时总结、评估。

总之,在当前阶段,我们需要补充做好一些改革工作。与此同时,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的工作安排,迎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继续做好以市场化、国际化、多元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12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