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企业天下 查看内容

重估小米:是怎样创造了令人眩晕的高估值

2015-12-2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2002| 评论: 0|原作者: 秦姗|来自: 凤凰财经

摘要: 2015年即将结束,按照供应链的估算,小米今年出货量将超过7000万台,但无法达到年初8000万到1亿台的目标。


小米是怎样创造了令人眩晕的高估值

以及困境之后对互联网模式的重新思考

2015年即将结束,按照供应链的估算,小米今年出货量将超过7000万台,但无法达到年初8000万到1亿台的目标。而来自小米的内部消息透露,早在几个月前小米内部已经将销售目标调低到了7000万台。这一年,小米接连遭遇新品跳票、专利官司以及国际化扩张失利等诸多难题。

另外,小米今年未宣布新一轮融资。虽然小米前期辟谣过有关估值的传言,但是来自多个方面的消息显示,小米今年的确以低于上一轮估值的价格开展过新一轮融资,但过程中受阻,然后小米关闭了此轮融资。

小米的估值一直是神话般的存在,在短短5年时间,估值增长180倍。业界甚至包括部分投资人一度对小米的估值是迷惑不解又艳羡不已的。

国美电器董事长陈晓有一次讲起说他有次去拜访雷军,雷军给他算小米的估值,“小米有7000万用户,每个用户的价值380美元,这样算下来,小米市值金300亿美元“。

陈晓当时大受震撼,难以相信。回来之后他对人说,这么多年制造业从未听到有这样的估值方式,这就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定价,互联网对企业价值判断的新标准。

多名投资圈人士表示,对于小米的估值方式一直是有分歧和争议的,因为任何一种以往的估值方式在这里都失效了。以PS市销率来看,上一轮融资时,小米的市销率达到3.9倍,而苹果,市销率为3.1倍。联想的市销率为0.38倍,索尼仅为0.3倍。身为全球最大电视机和存储芯片制造商,三星的市销率是0.7倍。

对于看不懂的小米估值,雷军一度也曾经创造了“市梦率”一词来解释,他说资本都是看重了小米的未来。这个未来,是和各种热点概念联系在一起的。

小米横空出世时,是伴随着“米聊+MIUI+手机” 三驾马畅想的。米聊的预想是重新构建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熟人的社交网络概念。按照这个设想的思路,三者之间将相互促进,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流量入口乃至生态,只是后来米聊惜败于微信。之后小米将其修正为类苹果的“软件+硬件+服务”的生态概念。

随着小米手机出货量的攀升,小米网成为中国继淘宝、京东之后的第三大电商平台,小米网成为小米最具有核心价值的资产之一,同时小米有了“电商”概念。

去年,借着Google收购智能家居设备制造商Nest,小米也提出了“家庭互联网”的概念,着力在小米生态链,打造智能家居。

还有一点让小米光环加身的,是中国概念。去年,阿里巴巴启动美国上市。上市前,一些机构估算阿里巴巴上市后的市值,从最保守的800亿美元,到最大胆的1800亿美元。上市首日阿里巴巴的市值飙升到2300亿美元,超过了市场上最疯狂的猜测,这让全球投资者为之侧目。错过阿里巴巴的投资者们,自然想从中国发掘另外一座金矿。

但最根本是小米手机惊人的发展速度,出乎包括雷军在内所有人的预料,2011年8月,小米发布了第一款手机。对于2012年的销量预期据说是30万部,如果大胆点能到100万部是中彩票事件,超过一百万时,合伙人对雷军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够了,不要卖那么多。结果那一年,小米最终销售了719万台手机。

上一轮融资时,投资圈对小米估值争论很激烈。部分投资人认为“高的吓人”,退出了这场角逐,也还是有大量的资金涌进来:毕竟小米速度太可怕了。这一年,小米以6112万台销量成为国内市场份额第一,基于安卓的MIUI系统用户超过1亿,“1亿用户会消费主题、游戏以及服务,产生很高增值收入,而将来用户规模会是3亿,5亿。”“小米模式能够更好的控制成本”“小米有机会基于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充分整合软件、硬件和服务。”

乐观的投资人们把小米当做了一家有无限可能的互联网公司,现在看更像是一场典型的“互联网+”狂热,但进入2015年,小米遭遇到得种种难题,确实互联网颠覆论的反证,互联网并没改变事物本质,小米首先是一家硬件公司,才有可能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

2015年,小米手机从最乐观时1.2亿的销量预期降低到7000万,除了国内市场智能手机红利期结束的外因之外,更是小米作为硬件公司短板的集中体现。

小米线下渠道缺失。电商渠道是手机厂商过去几年的又一红利,几年的高速增长后,电商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占比逐渐达到均衡,线上线下大概为37开占比。电商模式曾经让小米的渠道成本压缩到最小,但线下缺失却造成了今天的增长困境,反观线下渠道发力的华为、魅族或者vivo、OPPO,这一年增势都不错。

但线下渠道开拓,必然是成本的大幅上涨,必然要求产品有更高的利润空间来摊平,必须要有更高价产品,必然会伤及小米高性能低价格的标签,否则就要做品牌区隔,比如华为荣耀,但小米和红米的区隔似乎只是将小米拉到更廉价的区间。

小米供应链控制力仍有不足。终端和上游永远都是一场宫心计。最早芯片厂商高通抱着可堪一试的想法投资小米,所以几款芯片首发都给了小米,也成就了小米“高性价比”的名声,这是双方的蜜月期。但对方能量太强一定会反过来制衡自己,最好的办法是引入其他合作伙伴。所以到了米3,小米引进了英伟达,而高通版本上市时间比其他手机厂商也晚了月余。

小米迟迟未推出的新品小米5可能又要遭遇类似危机。据海外媒体消息称,三星与高通已经达成独家协议,高通最新款芯片三星将独享到2016年4月的窗口期。如果消息属实,这将影响到搭载同款产品的小米5上市时间。

终端厂商解决的唯一办法是拥有芯片自研能力,作为很好的竞争砝码。华为MATE7能有好的销售周期很大原因就是使用自家芯片。小米看到了这个趋势,成立了联芯,但芯片自研是个长期基本功。

小米的技术和专利缺失。小米当然看到了国内市场放缓的趋势,从今年初就开拓印度、印尼等海外市场,却出师不利,一出海就遇到了爱立信起诉专利问题,这打乱了小米的扩张步伐,类似的,专利也是一项长期基本功。这也是手机新贵的难题。

即使在互联网端,有关MIUI的设想也不顺畅。为了更好的商业化,MIUI正在偏离用户体验的初衷。比如系统自带的许多小米APP小米金融、小米生活、小米电台等不能卸载,并且这些自带应用并不受后台通知栏权限控制,可以随时推送内容。用户对所谓O2O流量变现没有太多感受,反而是无缝不入的广告变多了。一旦用户体验变差,MIUI对用户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事实上,也有投资人对小米成为一家高利润软件和服务平台表示了疑虑。

融资对小米至关紧要。过去5年,小米快速扩张很大程度来自于资本驱动。作为一只资本饕餮怪兽,小米还处于极度的资本饥渴,它的布局中还有大量的虚空需要资本来填实。但如果投资人重新考虑小米在根基上的短板,对小米的估值方式就会重新审视,如何化解困境是对雷军过去二十年商业智慧的集中考验。

而作为互联网模式的最典型样本,小米的狂飙突进,掀起了互联网全面入侵并且颠覆传统行业的运动,一度使得传统产业惶惶不可终日,现在小米遭遇难题,可能恰是互联网+浪潮反思的时点。


延伸阅读

“小米”煮成了“夹生饭”?

来源:上海证券报  蔡恩泽

就在小米科技CEO雷军在微博中宣称“小米会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的第二天,小米科技旗下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又爆出了空气净化器产品疑涉“造假门”的消息,给这家明星公司的业务转型前景增添一丝悲凉。

在竞争激烈的空气净化器市场中,小米总会惹来一些非议,这回网友起哄的倒不是价格,而是剑指小米二代空气净化器的质量。有网友爆料,在滤芯塑封尚未开启时,配套的APP竟显示空气质量已由红变绿。小米空气净化器从一代产品发布之初就争议缠身,不仅远低于同行的899元超低价格引发消费者“天上掉馅饼”的质疑,还曾一度涉嫌抄袭设计的丑闻。而今年小米又一鼓作气推出身材更曼妙的699元小米二代空气净化器,价格也更便宜了,但效果到底如何呢?从这次网友曝光猛料的刺激性来看,让大伙立马对小米空气净化器的产品效果产生遐想,为小米的前途捏着把汗。

2015年,小米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很艰辛又很费力。年初,小米高调发布Note,不过,出人意料的是,发布会现场米粉们兴奋的尖叫声没有以往那么热烈,倒是带着几分遗憾和失望。小米Note以不怎么高端的配置跻身高价市场,弄不好会砸了牌子,煮成一锅夹生饭。果不其然,小米Note与同款的华为荣耀7相比,并无多大优势。

小米的心思太沉重。自从小米出了名,其当家人雷军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特别是与“空调玫瑰”董明珠立下对赌协议后,更感觉压力山大。2013年12月,雷军与董明珠在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就商业模式之争,以两家企业5年内营业额高下为题,设下10亿元豪赌。到2014年10月,雷军审时度势,认为5年内超过格力的可能性为99.99%。

不过,雷军的自信很快就被董明珠的“骂声”淹没。在2014年12月第十三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董明珠炮轰小米和美的集团的合作是“两个骗子在一起,是小偷集团”,并表示雷军与她赌10亿,其实应该改成跟华为公司去赌,矛头直指小米的专利软肋。

事实也正是如此,核心技术和专利一直是小米的短板。作为手机业后来者,小米的发展速度惊人,小米公司自创办以来,保持了令世界惊讶的增长速度,2012年售出手机719万台,2013年售出手机1870万台,2014年售出手机6112万台。但因为技术积淀不深,其核心技术上一直是处于追赶阶段。尤其与从通信设备直接过渡到手机厂商的华为、中兴相比,这种差距格外显著。因此,小米专利官司缠身,也就不足为奇。

小米的脚步也有点急。小米的营销在国产手机市场虽说是个神话,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传统制造业,引发媒体广泛关注、粉丝狂热欢呼、出货即秒杀一空,这些曾经只是苹果手机享有的待遇,在小米身上展现时,让雷军一夜之间走上神坛。于是雷军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其一系列举动正在走向专注的反面。在手机上,小米不再是一年一款手机,而是有了很多变种,如红米、小米青春版、小米特别版等等。花样翻新,但很少创新。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小米在加速向多元化的方向扩张,从手机到平板电脑,从电视到手环,从智能家居到路由器,甚至传出还要做智能自行、智能汽车。如此全面出击、什么都做的结果,很可能是什么都做不深,什么都想抓,也许什么也抓不牢。无法专注,很难给市场带来精品,很难带给消费者极致体验。盲目的多元化扩张很可能让小米重蹈传统厂商的老路。小米的步子走得显然有些着急,弄不好会扭伤脚,变成一只跛足的鸭子。更感觉小米患得患失,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结果是碗里的没消化,锅里的也没煮熟,变成一锅夹生饭。

小米的模式也不再显灵。雷军曾自诩为“会飞的猪”,猪能随风而飞,算是英雄豪杰。如果在大风裹挟下一飞冲天,又能软着陆,落地为安,更是英雄豪杰中的佼佼者。可雷军离这样的佼佼者还有一段距离。小米也有软肋。小米采取的是一种期货销售模式,先吊足消费者胃口,然后分批放量。就好比参观风景区一样,游客被挡在大门外,隔半小时放行一次,门外的游客翘首以待,热切期盼早点入园。

当初满怀希望的“米粉”已在调侃小米是只存在传闻中的产品,口口相传,在虚拟世界里走红,以致对每一轮抢购盛况感到麻木,甚至失望,因为绝大多数人没能拿到它,没有见到它,它到底是什么模样,好不好玩,其实大家是一头雾水。从之前很多人指责小米模仿苹果的“饥饿营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小米的“期货营销”,“供不应求”的小米手机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而且小米利用新媒体营销已套路化,这种屡试不爽的营销模式被雷军反复使用,好像有点过期了。小米Note已然是小米品牌形象的一个转折点,它很想借小米Note漂白的低端形象,提升品牌档次,结果是两头不落好。

小米应当深思,如何防止把小米煮成夹生饭。传奇已是昨天,现在需要的是重新审视眼前的战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