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相比美国,德国的创新模式更值得借鉴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中国的两条创新之路,一条可称为从0到1,另一条则是从1到N。 什么是从0到1呢,就是从无到有,原发性的创新,创造性的创新。这种创新的效果可能是爆炸性的,但也存在约瑟夫·熊彼特说的“创造性破坏”,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什么是从1到N呢,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 美国从0到1的创新模式,与其国情的特殊性不无关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这个国家的宪法都是移民设立的。移民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创新路径就是从0到1。当然,这种创新有一定的创造性破坏,赢者通吃。新技术催生新行业的同时,也会把老的行业打垮。美国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选举也是赢者通吃,特朗普只要赢得60%的选票,这个州所有的选举人票最后都归他。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美国在创新方面有三个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 美国有非常强大深厚的金融体系,其强度和厚度可能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机其实都是在美国爆发,但所有的钱最后都能跑到美国去避险,中国政府也不例外。金融的无缝对接可以给予技术原发性创新巨大的支持。 第二、 美国的法制系统非常完善,对于创新和专利的保护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护,教授和技术发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专利创业。中国的教授和技术人才对于知识保护还是心里没底。 第三、 美国非常开放,这个国家至今仍然处于人口的净流入与正增长,这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里都像个例外。微软总部有3000名中国员工,不仅仅是华裔,很多就是大陆招过去的。 美国这种创新对应的弊端就是没有中间产业的存在,始终是金融和技术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对贫穷。特朗普的高支持率与贫穷白人的大量存在有关。 相比美国从0到1的创新,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 德国的创新可称之为“跟随式”,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长远来看,这种创新不如美国。如果说美国30年的平均增长率是3%的话,德国大概是2.5%,低那么一点点,但依然很好。关键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整体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 德国默克与北大国发院有EDP和一些合作。这个有300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一直很专注于自己的产业:液晶。全球显示屏的液晶有70%都是默克生产,但它不生产任何显示屏,只做液晶和一点点处方药。下一步,他们会专注于OLED的研究。一旦成功,液晶屏将可以无比之薄、形状各异,而且更加清晰。默克有自己的大学,很多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人。 当中国企业一窝蜂地冲向新能源汽车时,德国一家发动机公司仍在专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车竞争。综合评估的话,这比新能源汽车更环保。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这就是从1到N的魅力,这就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工匠精神。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德国至今仍有25%的劳动力在制造业。 中国的创新未来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不能简单地全盘拷贝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创新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德国模式,像BAT已经走到产业前沿,前面没路可走了,必须进行从0到1的创新。马云、马化腾的孤独就在于此,他们早就超越了自己原来的模仿对象。 因此,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一定不要放弃制造业,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从1到N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