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企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单位——北京蟹岛集团蟹岛度假村每年都会举办农耕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了十一届,作为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今天特为大家解读中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点。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 追溯农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织”之说,它不仅是指早期的劳动分工,也是农耕文化形成的基础。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至省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以此,人们的活动便以“男耕女织”为中心,而随时间推移,长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内涵及外延、各种表现形式(如前方所述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文化类型。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中国的先民们早在六千年前,便已超越了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步入了种植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稍后,中国更迳称“以农立国”,列朝帝王都有耕藉田,祀社稷、祷求雨、下劝农命的仪式和措施,并且无一例外地把‘重本抑末’作为理国之道。它表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 农耕文化的发展理念 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汉族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