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卖萌 一年赚了近10亿 从“宫廷娃娃”到“朝珠耳机”,从“皇帝折扇”到“花翎伞”……这两年,以“萌”为设计理念的北京故宫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观众青睐,可谓火爆至极。事实上,当严肃的故宫“卖起萌”来,不仅缩短了展品与观众的距离,更取得了十分可观的销售业绩。 图为: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 图:IC 记者日前获悉,2013-2015年期间,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累计1273种,销售额也从2013年6亿多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近10亿元。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透露,仅2015年上半年,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销售额就达到7亿元,利润近8000万元。 如何“萌起来”? 一向给人以庄重、严肃印象的故宫,是如何贴合时代开发文创产品呢?记者了解到,此前,故宫的文创产品制作为外包模式,即由故宫博物院相关部门提出需求,社会上的制作单位完成产品的设计、制作。对于这种外包模式,单霁翔表示,虽然可以节省文化产品的研发成本,但对方生产的文化产品普遍注重文化的严肃性,缺少趣味性、互动性、功能性,与消费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购买欲望产生了背离,很难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因此只能算是一般旅游纪念品。 图为:故宫猫和故宫猫系列文化创意产品 图:IC 如今,作为故宫博物院负责文创产品研发的团队,故宫文化服务中心会针对具体的文化创意提出设计思路,与合作单位的设计人员共同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深化设计,把控整个产品的设计过程。在产品设计初稿完成后,依据设计要求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评审,邀请业务部门专家对产品设计把关,保证产品的文化属性。在生产转化阶段,还会确定工艺细节、选取制作材料等,样品打样通常也在4次至5次以上,往往一件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历经数月磨合,才能终得出品。 故宫文创产品的“变萌”正是在这种工作模式下诞生的。据了解,目前为故宫博物院提供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加工的企业已达60余家,故宫还将根据合作经营单位的证明材料和考察情况进行打分,并根据结果择优选择。 筹建网络旗舰店 在单霁翔看来,故宫文创产品的发展要以科学技术手段为引领。故宫淘宝的创立和发展,就成为运用电商和新媒体、与时俱进传播故宫文化的新尝试。2013年5月,故宫首次尝试研发制作App《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程序,此后还陆续推出了《韩熙载夜宴图》、《每日故宫》等多种App。“故宫博物院坚持由本院数字产品研发团队策划推出App应用内容。”单霁翔介绍,研发团队负责将专家的研究成果与观众感兴趣的题材结合起来,并且把专家的研究成果“翻译”成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乐于接受的形式,要更加口语化,形象更亲和。 图为:故宫博物院研发的文化创意产品 图:IC 2015年8月,故宫文化服务中心首次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聚划算进行了跨界合作,1500个手机座就一个多小时就已售罄,一天内更是有1.6万单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成交。目前,故宫院方已经掌握了包括故宫淘宝和故宫商城在内的两大线上端口。单霁翔透露,故宫博物院近期还将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天猫和阿里旅行社平台筹建故宫博物院旗舰店,建立故宫文化创意宣传展示的新窗口,使故宫文化创意产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均有所建树。 此外,今年故宫博物院还将在神武门外东西两侧设立无需购票并且不受闭馆时间影响的故宫文化服务区,并将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等多处地点开设故宫文化产品专卖店或专卖柜台。 国内文创:尚处起步阶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关注文创产品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把博物馆带回家”的作用。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都研发出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创产品,受到参观者的欢迎。但据国家文物局调查,国内衍生品产值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博物馆仅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两家,因此目前这个市场还处于相对初期的阶段。 图为:观众购买故宫文化创意产品 图:IC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表示,文创产品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谁先抢占了市场,谁就有发言权。但纵观国内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仍存在一些不足:大量的文创产品还只是文物本体的简单复制;大多数博物馆里的文创产品商店售卖的都是书签、优盘等雷同产品;文创产品两极分化严重,性价比高的产品才是公众最想要的。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提出,目前我国国有博物馆为事业单位,而对于事业单位必要的经营活动如何界定,却没有明确定位。一部分人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立起来,将“公益”和“利润”、“经营”对立起来,将“不以盈利为目的”等同于“不能盈利”。单霁翔说,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营销,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博物馆只能从为观众提供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角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想做而不敢做,只求做小不敢做大,限制了博物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进程和水平。 而对于目前诸多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中央美院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总监马学东表示,目前出现的这些比较萌、比较Q的产品迎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因为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大,他们需要有这些好玩的东西作为减压的载体,所以能得到他们的响应,并迅速传播。同时,“萌”也是一种接地气的方式,通过消解文物的“高大上”,来拉近它们与大众的距离。但是,这类快消性的产品,很难保证会长时间受欢迎。因为博物馆不仅仅是面向年轻人,它面向的是所有人,需要开发更加多元的产品,才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 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鲁明 相关链接: 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朕知道了”胶带曾风靡一时。如今台北故宫的纪念品货架上,随处可见“朕”的身影。据悉,目前台北故宫在售的文创商品中,网上销售的产品有2000多种,台北故宫商店售卖的有4000多种,近几年台北故宫文创产品每年都能创造近10亿新台币的收入。 英国大英博物馆“卖萌”同样有一套。在大英博物馆纪念品商店里,会看到身披各国特色服饰的小黄鸭。大英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还推出过一套小黄鸭纪念品,萌萌的鸭子们或装扮成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或身披古罗马战士或者维京海盗的铠甲、或头戴印第安人的羽毛头饰。 法国卢浮宫的纪念品颇具艺术范儿,作为三大镇馆之宝之一,在卢浮宫的纪念品商店里,蒙娜丽莎也屡屡“变身”融入到各种纪念品中,其中最“萌”的一件是面向儿童读者的一本卢浮宫导览,在这本导览的封面上,蒙娜丽莎的怀里多了一只蓝色的考拉,这只考拉正准备畅游卢浮宫,蒙娜丽莎则将为小考拉充当向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