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访谈 休闲艺术 查看内容

归属感,一座城能让你死心塌地留下的理由

2016-11-2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055| 评论: 0|来自: 新华思客

摘要: 如今谈到城市这个话题,更重要的是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你是否好好审视过所生活的城市?寄托着我们梦想的城市真的安全吗?城市是否给你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李育蒙认为,除了居民看得见的显性“城市病” ...

如今谈到城市这个话题,更重要的是关注人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你是否好好审视过所生活的城市?寄托着我们梦想的城市真的安全吗?城市是否给你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李育蒙认为,除了居民看得见的显性“城市病”外,城市带给人的,还有另一种隐性的不安,比如信息的入侵、情怀的丧失、归属感的难得。生活空间被压缩的很小,但虚拟空间却被放的很大,大到防不住各类信息。城市归属感不光体现在能在城市安心居住,还体现在话语权上,给弱势群体以话语权是城市的温情所在。

一座城市能让你死心塌地留下的,恐怕还是归属感吧!

  有梦想的人终究不会停下脚步,就像我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不停地向城市迁徙一样,但是寄托着我们梦想的城市真的安全吗?

  不可否认,城市在解决群体性生存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依水而造、聚集效应,这是城市建立以来的智慧和经验。人类社会的进化,从群居到聚落,每一步都在向着更高水平的文明。工业革命,成为人类文明的拐点,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过渡,但是农业文明所积攒下来的城市管理经验并不适合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社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新技术革命以来,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成倍的增加,超大城市不断涌现,城市开始“生病”了,出现了交通拥堵、公共资源短缺、环境恶劣、饮用水污染、空间狭小等诸多病症。这些居民看得见的“城市病”正在一步步侵吞城市幸福感。除了这些显性的“城市病”外,城市带给人的,还有另一种隐性的不安,比如信息的入侵、情怀的丧失、归属感的难得。

 

不良信息的入侵

 

  虚拟化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征,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但也使我们对外界不良信息的防御更加薄弱,每天我们都要被动地接收很多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或许对我们有用,但有的根本没用,这不仅浪费了阅读时间,更增加了分辨烦恼,这或许就是城市在科技发展过程中带给人的负外部效应。生活空间被压缩的很小,但是虚拟空间却被放的很大,大到根本防不住各类信息。

  生活是私人的,有些领域不该被公开化、公众化。城市以不可阻挡之势庞大起来,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挤入,乡村文明在城市里得到补充,获得新生,这对整个社会无疑是进步的。但是在城乡文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丢掉了一些本该留下的东西却没能过滤掉另一些本该丢弃的东西。追求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个城市因为人的私欲膨胀而膨胀,这就可怕了。当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为了私利而去入侵他人的空间,而城市却习以为常没有制止反而容忍这种行为时,我们就该反思了。举个例子来说,医疗虽属公众话题,但是对于个体来说,治疗绝对是私人话题,尤其是某些涉及到隐私的病例。但是当人流、性病、精神病等治疗广告不光出现在公交站、公交车身、甚至公交车座位后身的时候,很难想象一个正常人看到这些字眼的刺激。再举个例子,笔者上个月在所在的城市办了一个业务,出于信任,留下了手机号码,结果现在每天是苦不堪言,不是“提供发票的、就是告诉你中奖了的,要不就是问你要不要走私香烟的”·······并且你屏蔽一个号码后,又会有新的号码编辑同样的内容发过来,而这些信息于笔者来说根本就不需要,甚至是种骚扰。相比于各种看得见的“城市病”威胁,这种信息的入侵,其实也在拉低幸福感。

  古代建城的初衷无非就是为了防御,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但是城市发展到今天,城市化率不断提高,曾经的安全舒适便利竟成了我们渴望的奢侈品,这种糟糕的城市生活状态肯定不符合我们建城的初衷。

 

城市归属感难寻

 

  对于居住的城市,有一种不安来自心灵,来自对城市缺少一种情怀的寄托。现在已经不提倡唯GDP了,看一个城市的文明,不再只是高楼大厦,更多的是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居民的幸福感。不管是城市的原住民还是进城的外地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丢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归结起来大概就叫情怀吧!比如说城市的底蕴、历史文化、城市的味道;比如说儿时的故乡、乡风民俗等等。人,活着,总得有所想,有所寄。

  笔者每到一座城市,都喜欢穿行在老城区的小巷,去找寻城市的历史足迹、去找寻城市的记忆、去找寻城市的温情所在。笔者在东北的某城市,恰好碰见了老城要拆迁,当时很多居民在那里拍照,说要留点念想,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了,取而代之的将是高楼大厦。或许那一张张定格的照片背后,是推土机推倒的城市精神所在。那次看见一位大爷在反复地摸一块城墙,于是和他聊起了这座城市。大爷说他摸的这块城墙当年父亲在世的时候也摸过,如果推到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于他而言,诺大的城市也就这块墙对他有历史意义,如今也将没有了。大爷说,人老了,回忆是件伤感的事。而笔者认为,比回忆更伤感的或许就是我们找不到一个地方来让我们回忆了。大爷说,虽然现在有了新房子,但是却把“家”丢了,把“故乡”丢了。

  城里人住在城里尚且丢了故乡,那进城的人呢?故乡在哪?作为进城的年轻一代,对于故乡,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和期待,父母若在,与故乡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若是不在,对于故乡社会而言,多年不回,或许故乡早就在他忘却之前忘记他了,他并没有真正在故乡存在过。笔者结识的很多朋友都是这样,故乡回不去,城市待下又不容易。努力打拼是在城市的一种生活状态,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生活状态是“搬家”,为了更便宜的临时住所,拎起行李,挤在公交或地铁上,从一个城中村换到另一个城中村。在广州和深圳,笔者见到了太多这样的搬迁。有时候和他们闲聊,笔者会插上一句“你有把这个城市当‘家’吗?”或许,我们都该问问自己,来到一个新的城市,是真的把她当家还是当成谋生中的一个过客?可悲的是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思考是否把她当成家,是根本我们被挤压的连这个思考时间都没有。对于很多进城人来说,在这一遍遍的搬家中,真的太难找到归属感。但是为了谋生,为了继续农村不适应的城市生活方式,大多数人又不愿意回到故乡,在农村也是难找到归属感的。面对这样的生活状态,农村既然回不去,剩下的就该找找在城市存在的意义了。不得不说,多数人,对于某座城市,除了物质利益刺激外,没有找到归属感,当别的城市物质刺激更高的时候,可能又是一场逃离和搬迁,所以一座城市能让你死心塌地留下的,恐怕还是归属感吧!如果是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城市,何谈安全?

  或许有城市原住民会说,外来人挤进城市,挤占了他们的公共资源,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点,就是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创造,足以买下他们所挤占的公共资源,劳动不应该被辜负。或许对于城市来说,应该更加开放包容,应该努力地让不同的外来群体都能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光体现在能在城市安心的居住,还应该体现在话语权上,给弱势群体以话语权是城市的温情所在。对于进城的农村人来说,在农村圈子小,是有发言权的,但是在城市,立体化的空间恰恰架空了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没有人尊重你的发言权。城市的包容应该体现在让不同的群体都能说上话,这样才不会有窒息和憋屈感。

  其实无论是面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我们的城市都应该释放出更大的诚意和善意,那样才能绽放出向上的、美好的力量。

  面对城市中出现的交通、环境、信息泛滥、历史文化底蕴破坏、缺乏归属感等等问题,还需要一个系统化的治理方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小修小补的治理模式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如果某一天,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愿意为他(她)所居住城市的声誉挺身而出的时候,或许我们就真的把她当“家”了,而家,是最安全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