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再添新动力 11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新建北京至唐山铁路核准的批复,其中显示,京唐城际将设置8座车站,从城市副中心站始发,预计到2020年建成通车。京唐城际开通后,从唐山出发,1小时内就能到北京城市副中心。(11月15日 北京日报)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唐城际的设计方案结合了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设立、京津冀一体化计划的实施,可以说是一个统筹规划。既结合了当下的发展实际,也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计划的落实及深入推进,首都一些文化、经济项目已开始与津、冀单位签署合作共建框架协议,由此交通问题被推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如何让这些项目顺利落地、把政策落实好、让百姓共享优势资源、享受更多的实惠,起点就是一个“方便出行”的问题。 交通便利,有利于首都优势资源的对外输出,不仅能够引导环京、近京地区人员向外疏散。同样承接优势项目的环京地区形成的“包围圈”,能够有效分流外部人员,对治理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城市环境都起到促进作用。 其实,有太多的地区都可以借鉴“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同步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区域“命运共同体”。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粗线条的规划,具体的实施当中还会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建设、城际铁路与城市交通能否实现无缝对接、各方面条件是否宜居等都将直接影响人流走向。这些方面直接关系“城市病”的疗效,更需提前做好规划。 可以说京唐城际的获批,为“京津冀一体化”增添了新动力,将计划的深入落实又向前推进一步。同时它也给三地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利用好政策、利用好这一项目,实现与本地资源的最大融合、发挥更大效用。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三地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刘天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