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徐博、凌军辉、罗鑫)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在县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基层单位就业。 然而,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已经下基层和想要下基层的大学生。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为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给力”的方案。 有盼头才有动力 漫画:下基层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新华社发 徐骏 作 武汉东西湖区某乡镇卫生院的张姓医生介绍,基层医院从来不缺岗位,只是缺吸引力。“同样的科室,在三甲医院干10年可能就是业界专家,在卫生院则还是普通医生,收入、职称上升空间更是非常有限。”这位医生道出了很多基层工作人员的心声。 在国家部委工作10年很可能按部就班成为处级干部,但有些基层单位仅是科级,工作一辈子可能仅仅止步于此。 对此,意见提出,认真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加强其他待遇保障。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可以提高他的工资待遇、可以高定工资档次、给生活补贴、有助学贷款代偿等。”人社部人力资源市场司司长孙建立说,“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实行职员等级制度,就是说在同等条件下,你职务不晋升、级别可以提升。” 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相对于待遇,“有盼头”更为重要,必须要搭建人才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平台,才能让大学生有动力到基层“闯一闯”,实现提高自身与服务基层的“双赢”。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意见明确,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特殊职位外,按照有关规定一律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市地级以上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职位面向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省、市级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推广中小学教师、卫生等重点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晋升高级职称须有1年以上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做法。 这样的硬措施,无疑对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有着强烈的推动作用。但专家也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能搞成“一窝蜂”式的运动。 其实,在人才相对缺乏、政策较为优惠、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基层,成功有时反而相对容易。 在唐山出生长大的郑林林2010年于青岛科技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养起了骆驼。她组织创立的“漠尚客骆驼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唯一的平原骆驼养殖基地。目前,基地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资产500万元,骆驼262峰,棚舍1000平方米,吸纳劳动力50余人。 广州沙河服装批发市场是全国淘宝卖家的重要集中地之一,来自湖北孝感的许旭在那里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然而,由于房租三年涨了10倍,他毅然决定回老家开店,因为“有了互联网,哪里都一样”。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说,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创业的同时,更要完善各项支持政策措施,通过优化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为大学生及其所携带的经验、知识、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更自由的流动创造条件。 创造可持续发展环境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卢爱红说,青年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对我国来说尤其突出: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95万人,占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多,就业任务非常繁重。 人社部副部长张义珍说,意见中的“基层”既包含老少边穷地区,也包括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参军入伍、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就业、社会组织、中小微企业,更包括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就业形态。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特别是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张义珍说。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回旋余地大,这十分有利于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业梯次转移和升级战略,形成合理的产业层次与区域布局,扩大就业的空间。 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认为,基层中的中小微型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阵地,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切实落实意见精神,对中小微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凡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要采取措施,切实降低开办条件,放宽融资限制,尽量减免税费,彻底解决阻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全 文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记者徐博、罗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省级以上机关录用公务员,除特殊职位外,按照有关规定一律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市地级以上机关应拿出一定数量职位面向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公务员进行公开遴选。省、市级所属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时,应拿出一定数量岗位公开招聘有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人员。 意见强调,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作用为核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意见要求,多渠道开发基层岗位,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搭建平台。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就业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扶贫开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新创业。 意见提出,健全保障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建立健全面向基层高校毕业生的多层次、多元化培训和实训体系;认真落实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建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基层职称评审制度;逐步提高基层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加强其他待遇保障。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全文如下。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把基层作为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创新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引导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力推动了基层事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基层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相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还存在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为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发挥高校毕业生在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服务基层发展为目标,以更好发挥高校毕业生作用为核心,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基层和培养人才相结合。将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立足基层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更好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实施基层服务示范引领项目,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向基层流动的长效机制。 ——坚持政策支持和完善服务相结合。把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管理方式结合起来,着力完善各项支持政策,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徐博、凌军辉、罗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24日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问: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的范围有哪些? 答:从地区看重点指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贫困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从单位性质看主要包括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参军入伍、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社会组织、中小微企业;从行业看重点指扶贫攻坚、农业等领域;同时,既包括单位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等就业形态,也包括志愿服务、兼职等多种形式。 问: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答:当前做好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精准聚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动力不足、渠道不畅、发挥作用不够、发展空间有限、服务保障不力等问题,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问:在引导高校毕业生“下得去”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一是更好发挥政府购买服务作用,聚焦基层短缺人才,聚焦基层和艰苦贫困地区迫切需要的脱贫攻坚、现代农业、教科文卫等重点领域,精准对接、精准施策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二是拓展基层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空间,编制政策、编制标准向基层适当倾斜,空缺岗位择优或拿出一定比例专门招录高校毕业生,同时适当放宽学历专业限制、降低开考比例或拿出一定数量面向本地生源。 三是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进一步完善优惠政策,优化工作流程,吸引毕业生到军营建功立业。 四是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力军作用,挖掘社会组织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潜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创新创业,培育符合高校毕业生特点的新就业形态。 五是创新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形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以各种灵活方式为基层发展服务。 问:在保障高校毕业生“留得住”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答:一是更好保障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的工资福利待遇,适当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全面落实乡镇工作补贴政策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二是落实补助项目。更好实施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对农村基层急需紧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可给予专项安家补助。 三是注重精神激励,将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纳入国家表彰奖励范围,对在基层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毕业生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树立扎根基层、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 新华社北京1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凌军辉、罗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构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对于广大有志于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是一项重大政策利好。 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是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基层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据统计,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到县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基层单位就业。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创业,成长成才。 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干得好、流得动”,才能吸引更多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形成良性循环。一些高校毕业生反映,他们之所以对下基层有顾虑,最主要的因素不是怕吃苦,嫌待遇低,而是担心发展空间受限,难以施展所长,“下得去,上不来”。 把好政策落实好需要各地推进。此次中央政策出台后,需要省市县乡贯彻落实,如一个环节出现梗阻,就会造成“政策悬空”。以往有的政策出台了许久,一些地方并没有认真落实,影响了工作大局。 高校毕业生能够发挥专长、实现价值,这样的基层才有长久吸引力。最近,一个大学生村官向记者“吐槽”,本科学的是机械专业,却整天和材料打交道,虽然充实,但很难发挥专业特长。这样的现象不是个案。基层在培养使用大学生时应注重专业技能,尽量让其各展所长。 推进高校毕业生下基层还需要各界齐心,扭转“下基层没出路”的观念。一些组织人事干部反映,农村、偏远地区人才紧缺,本科生、研究生基本素质高,只要放下身段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很快就能脱颖而出。一些大学生到基层后也发现,这里是个做事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