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增速大幅度滑坡,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大幅度下降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下降不可避免。 以下为演讲实录,略经思客整理: 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的需求与供给在总量和结构上大体是平衡的,具体表现为需求侧的快速扩张和供给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共同推动经济的高速化。但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需求侧快速变化,而供给却难以适应,从而导致如今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需求侧正经历阶段性变革但需求侧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认为,变化主要表现为投资和出口两方面。 先看投资。在投资中占比最高的是制造业投资,在经历了2002年至2012年这十年的告诉增长之后,制造业投资增长开始下降。投资中占比第二大的是房地产,而它占整个投资的比重也逐渐降低。 在投资当中占比颇高的还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现在上升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们已基本将那些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项目都实施过了。如今剩下的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主,比如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与改造,农村的道路、上下水、垃圾处理、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等。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如果有良好投资回报,可以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的投资为主,当其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而当经济增速放缓,中央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开始下降后,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下降不可避免。正是由于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持续下降,导致整体投资增长放缓。 再看出口。加入WTO后的十年,中国出口年增长迅猛,对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两年,中国出口增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实体经济面临两大难题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当前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难有很大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大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如今中国所面临的结构性失衡源于我们所面临的增长阶段转化。过去30多年间,我国经济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长期以来,企业适应了高速增长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宏观经济环境。但是今天,中国经济面临的调整是增长阶段转换,需求侧变化之快、幅度之大,都史无前例。就目前情况看,本轮经济调整仍未完成,经济运行仍然面临下行的压力。当需求侧、当企业需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要求微观主体能够立刻适应新形势、新环境,这个要求实则过高。大多数追赶型国家在高速增长阶段结束、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时,都发生过系统性的危机,原因就在此。一个阶段结束,另一个新阶段来临,整个宏观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后,很难让企业家们能够适应这种环境的变化。 第二,尽管经过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但直到今天,我国仍然存在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不成熟、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垄断和低效率等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微观主体之所以没有对宏观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在相当程度上源自于现有体制机制的阻碍,从而导致如今面临结构性失衡。 在此情况下,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着力点就应是通过适度扩大总需求,从而为实体经济的调整赢得空间。第二个着力点是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来促进实体经济的调整,从而让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能够走上再平衡的道路。这也正是如今国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