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瞩目的“习特会”后,中美双方同意启动贸易“百日计划”,这也被称为“习特会”上达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对此谈判计划,双方开启了友好磋商机制,计划缩小贸易差额。到目前为止,关于“百日计划”的框架性成果多于具体性、细节性成果,但外界对“百日计划”在当前重要节点下所释放出的积极信号展开了猜想和解读。
领导人的直接沟通彰显中美解决贸易分歧的决心
旨在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性的“百日计划”被称为“习特会”上达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习特会”所确立的中美对话机制,为未来中美经贸关系指明了方向,而在此机制下产生的中美经贸“百日计划”,则让市场看到中美解决贸易逆差的决心。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表示,“百日计划”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两国领导人的直接沟通。这种建立在直接沟通上的见面,不是从某一个部门,某一个职能机关这样的角色来看,使得他们所作决策更具全局性。“百日计划”就是在这种指导方针下的具体落实。有了一个大方针,很多具体事情在处理的时候就会好得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指出,中美“百日计划”主要是缩减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而中美贸易逆差显然不能在这短短百日就解决。中美逆差归根到底是由于中美两国的国情决定,解决贸易逆差的根本是两国进行对话交流,而不是所谓的“贸易战”。因此,中美“百日计划”不是因为能够削减中美贸易逆差,而是让市场看到了中美双方解决贸易逆差的决心。
避免了短期内中美经贸“擦枪走火”
外界分析认为,“百日计划”释放的另一个积极信号,是降低了短期内中美在经贸方面“擦枪走火”的危险。但这能否驱散中美贸易战的硝烟呢?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安德鲁·内森(Andrew Nathan)认为,中美贸易“百日计划”的达成有两个很好的预示:第一,双方对贸易问题开始进行磋商,这意味着中美贸易战的危险已经被破除,这对中美以至全球来说都是一种舒缓;第二,美国提出的这个方案对中国来说是可行的,因为中国政府可以很容易选择要进口什么。 虽然短期内擦枪走火的风险可以规避,中美贸易的分歧仍然存在。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王孜弘指出,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性不是一天形成的,这也与全球经济分工密切相关,并非“百日计划”短时间内可以改变。未来几年内,中美之间能否由“全面对话”,找到化解经贸冲突的途径,实现深度合作,则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
或从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和美牛进口打开
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有外媒称,“百日计划”首先从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和美牛进口打开,这两方面中国相对容易做出“让步”。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认为,中美双方在金融和牛肉贸易方面具有协商的空间。 关于金融领域的开放,白明认为并非是美国单方面压迫中国让步,而是更体现出中国主动开放,中国对于经济全球化本身就抱着开放的态度。 白明表示,中国金融领域一直是根据自身承受力和需求去主动开放,比如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深港通沪港通等等。“我们的开放不是看着别人的‘指挥棒’,而是大家协商如何取得双赢。” 此外,降低畜牧产品的贸易壁垒也被外界解读将是举措之一,这或使中美畜牧品贸易存在提升空间。2003年美国爆发疯牛病后,中国就下令停止进口美国牛肉,至今未解禁。对此,白明表示,中国并不是拒绝国外的牛肉,例如中澳、中新自贸协定的签署都有利于牛肉进口。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质量有保证的牛肉进口。只要问题解决了,产品质量能够过关,进口美国牛肉可满足中国需求。 (本期编辑:薛笔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