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今日聚焦 查看内容

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2023-03-01|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467|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漫漫征程中,新时代十年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 ...


  活力中国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展望新征程时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报告强调“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游客在浙江省建德市莲花镇戴家新村的百家宴上品尝特色美食,感受新农村“舌尖上的幸福”(2023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受益于河长制推行,村口的绿水青山换新颜;进博会、消博会举办,餐桌上有了更多进口美食;将更多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普通人身边具体而细微的变化,彰显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95后”产业工人邹彬代表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数据二十条”发布,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迈出重要一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改革向深度挺进,激活资本、数据等要素,正打开经济活力“新阀门”。

  在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医联体胸外科病房手术室,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市第六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团队协作开展胸腔镜手术(2021年6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新型城镇化建设敲定“十四五”施工图,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有“温度”,社会有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改革广度继续拓展,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7亿户。

  “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事关当前经济,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把‘两个毫不动摇’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国政协委员张连起表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委员表示,无论从供给侧来看,还是从需求侧来讲,我国都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条件。只要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就一定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

  畅通中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是畅通中国。

  俯瞰神州大地,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

  集装箱货轮通过正在吊装钢箱梁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2023年2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2023年1月,伶仃洋,串联珠江东西两岸的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完成最后一节海底隧道沉管主体浇筑。由32节海底沉管组成的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将于明年建成通车。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

  不只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

  到202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为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奠定基础。

  届时,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基本实现。“怒江大峡谷沿岸多个县目前已建成美丽公路。我们交通人一定会全力以赴,为建成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云南交投集团怒江美丽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健代表说。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全物联网集装箱码头作业(2023年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

  我们的交通工具会更聪明。长期致力于交通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说,我国铁路在智能建造等方面走在前列,也在服务智慧出行、智慧平台建设领域加快探索。到2035年我国的智能列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的快递包裹将跑得更快。“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将基本实现。

  今日神州,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勾勒;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5G网络加快规模化部署,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畅通中国,四通八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十四届全国政协新设置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这是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张兴赢委员正是其中一员。

  “此次界别调整是应时之举、应有之义。”张兴赢委员说,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道必答题。

  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位于四川省宁南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段上的白鹤滩水电站(2022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闫科任 摄)

  2022年底,金沙江下游,总装机规模列世界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宁夏宝丰农光一体光伏电站(2021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

  中国传统“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正在改变。祖国西北部,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逐日追光;辽阔海面上,大风车耸立于碧海蓝天间化风为电……

  改变的,不只是能源。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6.5%,重污染天数比率首次下降到1%以内,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两年前,云南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吸引全球网民在线“围观”,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曾经“濒危”的大熊猫降为“易危”等级,“吉祥鸟”朱鹮初步摆脱灭绝的紧迫风险,“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是一名“老”委员了。他说,随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他正在关注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瞄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展望未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的家园必定愈发美丽可爱。

  人们享受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田园风光。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更加绿色、更可持续。“十四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惠及面最广的国家公园体系。

  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我们手中描绘。

  共富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泉益村,河长(右)在巡查河道(2021年5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3年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下降到2022年的1.9。十年间,全国的这一数字从2.88下降到2.45。

  “城乡居民收入比倍差越小,城乡贫富差距越小。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微差别,见证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变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只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今天的中国已站上新的起点: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10年间翻番。

  迈向共富中国,一个更美好的图景正在不断展现——

  收入再上新台阶。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收入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

  人的发展更全面。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提升至95%;到2035年,养老、健康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更多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博物馆将丰富人们生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大篇幅部署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乡村发展有望迎来新模样。

  “我眼中的未来乡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也和谐。乡村处处是美景,还可以‘点绿成金’。”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说,这也是余村努力的方向。

  距余村200多公里的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先富起来的“小下姜”正带领周边20多个村子组成的“大下姜”一起努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圆梦共同富裕,需要每个人的勤劳付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你我勠力同心,一起拼搏,共富中国一定能早日实现!

  文明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近日,传承中华文明的两项工程,迎来“关键时刻”:

  ——北京西北五环外,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破土动工,预计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成为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实施,首次明确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委员说,故宫北院的建设将“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重大文化工程既守护中华文脉,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将镌刻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

  今日中国,传承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

  观众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内参观(2022年7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等重大文化工程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

  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到“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时代风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理论相结合,必将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更加繁荣的发展。

  新征程上文化建设步履坚实。“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各艺术门类创作活跃,精品迭出,逐步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中国人将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文保机构与多国开展古迹保护修复合作;中国原创电影日益受到外国观众欢迎……中华文明不断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