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今日聚焦 查看内容

当前中国经济新现象新观察

2023-07-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975| 评论: 0|来自: 新华社

摘要:   行至2023年年中,中国经济举世关注。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运行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但二季度以来 ...


  企业在积极行动。“近期原油价格下行,炼油化工行业盈利空间收窄,成品油、化工产品及副产品生产经营均承压较重。”中国石化金陵石化公司生产计划部经理刘文豹说,公司从降低原油采购成本、能源消耗等多方面入手降低运营成本,并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加大航空煤油、高端石墨材料等产品生产供应,努力挖掘新的效益增长点。

  政策在持续加力。从加快推进充电桩、储能等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到推动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聚焦需求侧,一系列实招致力于推动工业品价格回到合理水平。

  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焊装车间,智能化焊接机器人在进行焊接作业(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重点工业行业稳增长是重点。针对机械、石化、汽车等支柱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分业施策、分类制定措施,加强政策供给。

  王立坤表示,随着提振工业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企业生产经营稳步推进,工业品需求逐步恢复,叠加基数效应减弱,下半年PPI有望温和回升。

  业内人士分析,综合来看,现阶段物价走低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宜夸大其影响。

  国际上通常认为,通缩主要指价格持续负增长,货币供应量也具有下降趋势,且通常伴随经济衰退。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物价仍在温和上涨,核心CPI同比涨幅稳定在0.7%左右,货币和信贷较快增长,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CPI涨幅定在3%左右。现阶段CPI低位运行,凸显保持价格稳定的重要性。

  更多积极举措正在落地。6月20日出炉的新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今年首降,释放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和稳定市场预期的政策信号。

  更多积极变化正在显现。二季度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4.5%,比上季增加1.2个百分点。

  “我国经济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说。

  (五)信心有待增强,如何持续改善企业发展预期?

  企业信心问题,是各界观察中国经济的一大重点。二季度以来,部分先行指标同比回落备受关注——

  6月,大型企业PMI重返扩张区间,但小型企业PMI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比前4个月有所收窄,但其中私营企业利润同比下降超20%;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6月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止跌回升,但仍处在景气临界值100以下……

  “部分指标显示,企业发展信心有所好转,但不同行业分化明显,企业发展预期偏弱、信心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指出。

  他分析说,国内外需求增长缓慢,部分产业过剩程度加剧,企业利润下滑,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和动力不足。疫情冲击叠加外部环境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微企业运营的困难。

  工人在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内生产作业(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市场活力如何,身处市场一线的企业感知灵敏。

  位于浙江的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大型联动设备有序运作。

  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金荣告诉记者,企业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20%,二季度同比下降25%,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需求下降,不少国内厂商对投资持观望心态,市场复苏需要时间。”

  “企业和行业犹如病后初愈,体质还不够强健。 ”从事膜材料生产的江苏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建兵说,二季度企业订单有所增长,但部分应收账款未能按时收回,影响利润的同时,也给现金流正常运转带来一定影响。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政务服务中心的“为企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右)在解答一名企业主的疑问(7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信心比黄金重要。提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信心,对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至为重要。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引导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

  从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全国两会,一系列重磅会议均释放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鲜明信号。

  根据国务院部署安排,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与民营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并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经营发展真实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下决心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从中央到地方,有针对性的举措陆续出台,直击民营企业痛点难点,激发企业发展活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敢闯敢拼——

  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持续破除妨碍各类经营主体公平准入的隐性壁垒;减税降费持续发力,预计全年将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过1.8万亿元;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一系列政策措施接续推出,努力打造更好营商环境。

  刘元春说,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要区分大中小型企业和不同行业企业特点,分类施策回应企业诉求,并根据最新形势及时调整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力度。

  内外共同发力,帮助企业练好内功迎难而上——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生产供给持续增加,前期被压抑的需求逐步恢复。

  顾客在山东省青州市一家超市选购商品(6月9日摄)。新华社发(王继林摄)

  “市场承压的关口,也是深蹲蓄势的良机。”广州海鸥住宅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巍说,企业正在加大整装卫浴和智能家居布局,坚定走“双循环”发展之路。“市场复苏还需要一定时间,长期看国内需求不减,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提振企业信心,根本上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扩消费、稳投资到稳出口,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巩固经济向好态势、扩大市场需求打开空间。

  前5个月,中央企业完成投资1.7万亿元,同比增长12.5%,项目落地继续稳步推进;今年以来,特斯拉、摩根大通、苹果等多家重量级外企高管接连访华,表达深耕中国市场的意愿……

  “随着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一批政策落地见效,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针对中小微企业预期弱、经营难的纾困政策逐步实施,市场信心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说。

  (六)守牢安全底线,如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及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显现出的风险隐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市场恢复缓慢,房地产企业和居民的信心和预期均有所不足。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等同比均有所下降。

  应对新现象新挑战,需要精准施策。

  推进“保交楼”是首要着力点。金融管理部门宣布延续实施“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并延长“金融十六条”中两项政策适用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湖北省加大“保交楼”重点项目督导服务;陕西省强化机制保障,多方筹措资金,做好“资金拼盘”……

  提振住房消费是关键之举。降低利率、放松限购、补贴税费,各地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以来,已有100多个城市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

  “中国房地产行业不会形成系统性风险,但当前确实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态势,长期来看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

  防范化解风险是金融业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的基础较为坚实,但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经营压力加大、区域风险集中等问题,尤其是经济下行压力下,一些长期积累的风险水落石出。近期国际银行业接连发生风险事件,虽然对我国直接冲击很小,但也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机构整合、股权重构、市场退出……近年来我国在推动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一些改革重组后的机构正在恢复造血功能,实现稳健经营。

  例如,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公布2022年年报:中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8%,四川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47%……

  2022年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完成对436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评级。结果显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峰值压降近一半,现有高风险机构总资产占参评机构总资产的1.72%。10省市辖内无高风险机构。

  高风险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的基本都是“硬骨头”,处置化险压力依然较大。

  持续推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股东股权和关联交易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保障基金和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作用……一系列举措标本兼治,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近期,一些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加大,引起市场对地方债风险的担忧。

  认识债务风险要放在财政整体运行的角度来观察。今年以来,伴随经济稳健复苏,财政收入增幅回稳向上,一季度绝大多数省份实现收入正增长。

  也要看到,疫情等因素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力度不减,地方财政运行仍将持续紧平衡趋势。

  坚持长短结合,债务风险“防护网”正在完善:强化法定债务监管,严格落实政府举债终身问责制,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综合治理……

  “我们督促有关地方切实承担主体责任,抓实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整体来看,我国财政状况健康、安全,为应对风险挑战留出足够空间。

  统筹发展和安全,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把握发展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巨轮定能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壮阔的前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