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就想痛快地买买买。” “最近网购平台满200元减15元, 赶紧‘清空购物车’。” “昨天看博主测评‘种草’了一堆东西, 没忍住,全下单了!” 这是不是你购物时的心理活动? 网友:你是不是在我家装了监控? ![]() 有一种快乐来自消费, 有一种焦虑也来自消费。 一边被网络平台各种营销模式“疯狂种草”, 一边又面对着满屋囤积的物品寻求“断舍离”。 而一些年轻人正在试图“组团”逃离消费主义。 ![]() 抵制冲动消费小组 “有没有必要为了学习买个平板电脑?” “扫地机器人到底好不好用?” “假发片戴着真的好看吗?” …… 这是国内某社交平台上, 一个名叫“不要买丨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里, 每天都会有人相互“拔草”。 “不盲目跟风,不被消费主义裹挟” 就是这个小组的宗旨。 ![]() 自2020年10月份成立以来, 小组已吸引了超过33万 自称“理智鹅”的成员加入, 其中多数为80后、90后。 他们总结出自己的 购物模式、衣服的闲置率, 还整理出常见的消费主义话术。 事实上,这个小组并不是个例。 还有众多网友组成各种小组, 一同抵制冲动消费。 “不买了!拔草互劝协会” “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 。。。。。。 从“买买买”到“断舍离”, 这群年轻人经历了什么? “买买买”的原因或许很相似, 但对于“断舍离”这一新消费理念的形成, 大家给出的原因不一: 因为要搬家,发现带不走的东西太多了; 买东西的时候真的很满足, 但是收拾的时候真的很焦虑 …… 有一位网民的留言引起很多人的共鸣: “特别想花钱的时候, 其实并不是为了得到某个东西, 只是想通过付钱这个瞬间得到快乐, 来获得支配感, 这种情况下就会买到很多 非必需品和性价比低的东西, 很多快递拆开后再也没看过第二眼。” 不走心的“剁手” 各种网购平台在为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在放大着我们的消费欲望。 社交平台上,名牌服饰、跑车豪宅“刷屏”, 久而久之, 一些人就会觉得这是当下普通人该有的状态, 进而形成与自身不匹配的消费观念。 我们经常见到相似的文案话术: “穿上潮牌你才是整条街最靓的仔!” “某某明星同款你还没get?” “精致女孩都得用大牌贵妇面霜。” …… 还有比较容易收割年轻人的“轻奢”概念, 大几百、上千块的化妆品、衣服, 质量和三四百块的差别可能不大, 但“品牌定位”就是更有“格调”。 有点小贵,但是咬咬牙又能消费得起, 虽然不知道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但是最起码和别人谈论起来的时候有面子。 互联网能抹平信息差, 同时也能制造心理落差。 当我们把物品和身份等画等号时, 很容易就会掉入消费主义陷阱。 在消费主义推动下, 个人购物的自主性被削弱而受控性增强, 很多时候消费只是随波逐流, 跟着感觉走,盲目追赶所谓的“潮流”, 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 便捷的无现金交易也减少了花钱时的痛感, 让“剁手”变得更加不走心。 月末,看着所剩无几的银行卡余额, 才开始翻购物记录。 别做物品的“情绪奴隶” 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写道, 人们追求的应是能让人生和时间充实的消费, 而不是耗费人生和时间的消费。 消费,对个人而言,可以提升生活品质; 对国家而言,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我们提倡、鼓励消费, 但坚决反对消费主义。 身处一个物质消费极为便利的时代, 应该让物品更好地服务于我们, 而不是我们沦为物品的“情绪奴隶”。 毫无节制地跟风消费, 不仅会给身心带来较大负担, 还在很大程度上伴随着奢侈和浪费, 这和当前提倡的“厉行节俭、反对浪费” 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 反对消费主义,并没有严格的标准, 哪件东西可以买,哪件东西不能买。 我们应该从自己的内心和实际需求出发, 不再为一时冲动购物造成浪费, 不再通过购置奢侈品或大牌商品 来“彰显”自我价值。 我们不妨通过重新审视 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 真正拥有对物品和人生的掌控权。 ![]() 你一个月要网购多少次? 买的东西都是“刚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