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今日聚焦 查看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十年纪实

2022-03-1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6430| 评论: 0|来自: 新华网

摘要:   2013-2022。  十年全国两会,定格经典瞬间。  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名代表委员发言。一次次深入交流、一次次真情互动,如同打开一扇扇窗户——  这里有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成就、 ...

  2013-2022。

  十年全国两会,定格经典瞬间。

  习近平总书记53次参加团组审议讨论,听取约400名代表委员发言。一次次深入交流、一次次真情互动,如同打开一扇扇窗户——

  这里有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这里有新时代领路人的深邃思想和崇高风范,这里有中国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从春天出发,时代大潮澎湃。

0:31
/12:44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阔史诗中,有四川昭觉县“悬崖村”村民翻越大山的身影。

  今年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来自四川的益西达瓦委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悬崖村”今昔对比的两张照片——

  阿土列尔村的万丈陡壁上,曾经摇摇欲坠的藤梯,已经换成了结实的钢梯。

  益西达瓦告诉总书记,村民们搬到了山下的集中安置点,住进了楼房,同时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山上建起了民宿,正在大力发展旅游业。“2017年两会上,您提到的让您揪心的‘悬崖村’变了样,请总书记放心。”

  从藤梯到钢梯,多少个“悬崖村”终于翻越了世世代代难以逾越的“贫困大山”。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阿土列尔村高山区的31户贫困户搬迁至位于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2020年5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走下钢梯,走上楼梯,他们的居住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变。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从揪心到放心,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许多代表依然清晰记得这一幕——

  2013年3月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灯光璀璨。站立在国徽下,面对全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新当选的国家主席习近平誓言铿锵:

  “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此时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冲刺阶段。

  然而,一道“底线任务”摆在面前。

  “我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同时,也非常重视在实现目标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其中一项就是扶贫。”几年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问得最多、听得最细、讲得最透的就是脱贫攻坚问题。

  2015年3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广西厅,习近平总书记同广西代表团的代表们算起脱贫细账。

  “现在广西还有多少贫困人口?”总书记问。

  “还有500万。”自治区负责同志回答。

  “到2020年,那就是每年要脱贫100万人口。”

  “对,这是我们的重大责任,一定全力以赴。”

  “到2020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之日,希望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同样喜笑颜开。”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良寨乡大里村,村民们展示刚刚收割的脱贫特色产品——紫黑香糯(2018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这一年,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不到6年时间,然而全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

  小康路上,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郑重承诺。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习近平总书记从两会会场到山村农户,深入调查研究,看到了真贫、摸清了底数。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成为总书记“花精力最多的事情”,也是每年全国两会必讲的事情。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看望贫困群众,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得知村里光棍汉多,总书记鼓励大家,要加油干,等穷根斩断了,日子好过了,媳妇自然会娶进来。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仍然惦记着这个事:“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

  “7个。”当地负责同志告诉总书记,两年多来,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去做,百姓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变化了,连大龄男青年解决“脱单”问题也容易了。

  “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本方法在于精准。”总书记满意地点点头,“扶贫还是要精准,否则就是手榴弹炸跳蚤,看起来热热闹闹,没有点到穴位上,不解决问题。”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对口帮扶、兜底保障……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商议的脱贫大计,在实践中一一落实。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2020年5月1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2015年3月6日上午,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当场拿出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写给他的一封信。在信中,老人家希望国家加大对赣南茶油等扶贫产业的支持。

  总书记对在场的部委负责同志说,这个可以去做些调研。

  远在千里之外的王承登通过新闻媒体得知此情此景十分激动:“总书记说会派人来调研,帮助我们发展赣南茶油产业,这真是太好了。乡亲们脱贫致富有望了。”

  王承登老人现在已经辞世了。当年他提给总书记的建议得到了落实,赣南茶油已经成为继赣南脐橙之后,当地又一个致富产业。

  播种在偏远地区、养活着一方百姓的农作物、土特产,关系着脱贫攻坚大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总会出现在大棚里、田埂上、果树间、农舍前,细察深问百姓“脱贫草”“致富宝”的生产、收入情况。

  赣南茶油、内蒙古马铃薯、新疆苹果……一个个农作物、土特产,纷纷进入总书记心中的“小康菜谱”,见证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决战脱贫攻坚,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坚持不懈做好工作。

  2016年全国两会,正值“十三五”开局,他强调:“‘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

  2018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全票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这样讲明初衷:“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选举,表达了党中央对民族边疆地区的重视,体现党中央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

  2020年全国两会因新冠肺炎疫情延期举行,脱贫攻坚进度也面临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坚定表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这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

  ……

  通过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声声号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明方向、定举措、添动力。

  时至今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大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见证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

  2022年3月5日,时值惊蛰。首都北京天清气爽。

  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来自贵州六盘水的吴明兰代表一身布依族传统服饰,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身边熟悉的代表连连夸赞:“你的‘布依蓝’和北京的蓝天一样漂亮。”

  吴明兰清楚记得,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北京仍然为大气污染问题所困扰。总书记来到贵州代表团,说起当地优质的空气,笑谈可以制作出售贵州“空气罐头”。

  “现在,全国各地的空气都变好了,蓝天经常见了,贵州‘空气罐头’在北京没销路喽。”吴明兰笑着说。

  全国人大代表眼中的北京蓝天,映衬着新时代中国的民生之变。

  多次在人大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三江源、祁连山、秦岭、乌梁素海等的保护治理,多次在政协联组会上讨论“看好病”“上好学”问题,多次强调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

  透过十年全国两会,人们感受到人民领袖对改善民生福祉一以贯之的关注和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孜孜不倦的追求。

  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透过十年全国两会,人们看到的、感悟到的中国,已是一个更加安康和谐、欣欣向荣的中国。

  2022年全国两会开幕之际,正值北京冬奥会闭幕不久。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为北京冬奥会点赞:“很给力,很多方面要载入史册,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出乎我的预料。”

  体育梦,健康梦,是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3月6日下午,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2021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的重大成就,话语中充满自信: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诚如总书记去年全国两会上的一番话:“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国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这就是自信。”

  十年全国两会,见证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战略的丰富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天作出两个重要论断——

  3月5日,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用五个“必由之路”,深刻阐明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

  3月6日,在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上,从五个方面指出我国发展具有的“战略性的有利条件”。

  “五个‘必由之路’、五个‘有利条件’谋深虑远、掷地有声,是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和精辟总结,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扬帆奋进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全国政协常委万建民深有感慨。

  纵观十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酝酿、提出、阐释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

  透过十年全国两会,可以读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国发展的内在逻辑。

  直面时代课题,作出科学研判——

  2013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统计局发布初步核算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多年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经济重镇上海代表团参加审议,以强大战略定力定调中国经济:

  “我国经济已由较长时期的两位数增长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两年后,还是在上海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用一个比喻进一步从认识论谈到了方法论:

  “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质也是有惯性的。如果说老常态的路子好走,那种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还好用,还会继续那么走下去,谁搞新常态啊?关键是现在难以为继了,不可持续了。”

  在现场聆听过两次重要论述的张兆安代表深有体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关于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十年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证明,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中国经济一定能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逐步走上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今年全国政协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及这样一组数据:

  “按现在的汇率,我国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经济总量的77%。昨天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介绍说,去年我们一年GDP增加了13万亿元,相当于二十国集团中排名第六或第七位国家的年经济总量水平。”

  数据无言,却最具说服力。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后劲和韧性,从中可见一斑。

  破解时代课题,既要有行稳致远的定力,也要有劈波斩浪的魄力。

  连续五年参加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改革创新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关键词。

  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各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涌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3年至2017年,五次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四下东北三省代表团,指明创新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

  2018年至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5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的转型发展寄予厚望:

  “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工作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区里巡查(2021年7月8日摄)。 新华社发(王正 摄)

  从论述新常态到推动改革创新,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十年来,在同代表委员的交流互动中,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破解重大时代课题,清晰指明了经济社会发展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的新方法新路径。

  统筹考虑全局,进行系统谋划——

  “要树立大食物观”。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个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大食物观”,既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考量——“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也有全方面、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谋划——“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二者无不体现了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方法。

  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3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因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发展,使我们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为宽广的视野。

  总书记的系统思维方法,不仅体现在对不同阶段时代课题与时俱进的回答上,也体现在对同一时代课题持续不断的深化上。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2021年,在内蒙古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一字之增,体现出对绿色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刻,彰显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今年全国两会,这个“沙”字同“山水林田湖草”一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事实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已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四年后,又将“草”纳入这个体系……一个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治理理念就这样一步步形成。

  系统思维,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发展理念的洞见:“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年全国两会,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

  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和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条主线,以系统思维谋划战略全局,深刻回答了未来5年乃至15年的中国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命题。

123下一页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