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选手徐梦桃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后庆祝(2022年2月14日)。新华社记者 吴壮 摄 “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索契冬奥会上,习近平主席一番话引起广泛共鸣。北京两个盛会的成功举办,为各参赛运动员践行奥林匹克精神提供了卓越的舞台,也为饱受疫情等不稳定因素困扰的当今世界打入了一剂“暖心针”。 “我迫不及待想再回去,走走看看。”离开北京后,18岁的美国单板滑雪运动员特莎·莫德已经开始想念中国。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莫德在社交媒体上激动地回忆起开幕当晚志愿者对自己大喊“欢迎来到中国”的那一刻,忍不住热泪盈眶。她和志愿者小哥随后在网络上建立起了隔空的友谊,令“围观”的多国网友感叹:“这才是奥林匹克!” 什么是奥林匹克?“更团结”才是奥林匹克。北京冬奥会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的首届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指引着来自五洲四海的冰雪运动员闪耀出团结互助的人性光辉,胸怀着携手同行的共同理想。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夺冠的谷爱凌和获得季军的玛蒂尔德·格雷莫德第一时间一同安慰落泪的亚军苔丝·勒德;当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遇到判罚争议时,其教练理解评分的难度,并恳请大家终止对裁判的批评;当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混双循环赛中美比赛结束后,中美选手互送礼物作为纪念…… 图为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后,中国选手谷爱凌(右)和瑞士选手玛蒂尔德·格雷莫德(中)安慰法国选手苔丝·勒德(2022年2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不分国家和种族,超越比分和胜负,这是对“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最生动的诠释,也是北京为世界带来的一份礼物。“这么长时间以来,整个世界都处在疫情的阴霾下,幸好我们还有奥运会,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35岁的美国单板滑雪名将肖恩·怀特说,“我很感谢中国,感谢奥林匹克大家庭,在如此艰难的时刻还能举办冬奥会。” 这是世界人民的成功。北京冬奥会后,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强调: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演绎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为世界人民带来了温暖和希望,为世界播撒了和平与友谊的种子,激发了人类增进团结、共克时艰、一起向未来的强大力量。 3月7日,中国选手冠军纪立家(中)、亚军王鹏耀(左)和季军朱永钢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单板滑雪男子障碍追逐(UL级)比赛奖牌颁发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安全答卷:守护理想,守护明天 “中国办冬奥,言必信、行必果。”尽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中国依然向世界呈现了安全的冬奥会、冬残奥会。 “很安全,很安心!”谈到防疫感受,海外运动员常脱口而出。行走在闭环里,口罩遮不住一双双含笑的眼,“非常满意”成了双奥高频词。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从覆盖三个赛区的100多个医疗点,到赛场内外18000多名志愿者;从不分昼夜在场馆维护秩序的安保人员,到奋战在赛场一线的工作团队……让巴赫盛赞的奇迹是中国抗疫成功经验的缩影,更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集中展现。 严格执行《防疫手册》,采取闭环管理政策,闭环内外独立运行,不仅筑牢了疫情防控之墙,更保障了“两个奥运”和社会面安全平稳运行。 在科学严密的防疫政策指导下,两地三赛区实行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防控体系,创造出安全的参赛、工作和生活环境。 闭环内,奥运村、场馆入口、运动员通道、电梯间、媒体工作间、餐厅,随处是感应式消毒装置,一伸手,瞬间完成手部消毒。无感式大通量体温测量设备能监测每个人体温,“您的体温正常”,播报语音令人安心。酒店、媒体中心、比赛场馆都有便捷的核酸检测点,涉奥人员就近即可完成每日一次的核酸检测。 搭建一个安全港湾,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比赛干扰,成为选手共识。“冬奥村里执行严格消毒,大家都戴好口罩,这能让我们把精力都集中到比赛上,赛出精彩。”女子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冠军、澳大利亚选手杰卡拉·安东尼说。 冬奥会后年满50岁的德国速滑老将佩希施泰因非常感谢北京冬奥会成就了自己,让她成为史上首位参加过八届冬奥会的女运动员:“采取严格防疫,才能确保大家健康安全,顺利参赛。” 图为八届奥运老将德国选手克劳迪娅·佩希施泰因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全部比赛结束后留影(2022年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旭 摄 “每天都做核酸,你去吃个早饭就顺便做了,不到10秒就完事,这一切都让人放心。”马耳他运动员珍妮丝·斯皮泰里评价。 智能测温、快速核酸检测、随处可见消毒设备……美国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达丽安·史蒂文斯不禁感叹:“这是一场安全的奥运盛会”,中国出色的防疫水平体现出凝聚各方智慧的能力。 此言不虚,精细化防疫不仅体现了这种智慧,更凸显出浓浓的人文关怀。 在冬残奥会期间,原有的手部消毒机旁,都新增了给残疾人专用的低位手消机。“场馆内防疫设施非常好,给残疾人运动员提供了方便。我们在这可以专注于比赛本身,不被疫情干扰。”中国轮椅冰壶队队长王海涛说。 针对残奥运动员的特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制定了更细的措施:脊髓功能异常的残疾人,会出现体温调节功能的异常与轻微发烧,只要经过专业判断,运动员就可以正常参赛;有的残疾人不能佩戴口罩,他们可以戴防护面屏;有的残疾人需要用唇语交流,他们可以短暂地摘下口罩…… 图为法国选手塞茜尔·埃尔南德斯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残奥单板滑雪女子障碍追逐赛后庆祝(2022年3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如果在闭环内生病了、受伤了怎么办?有办法。涉冬奥伤病员被分为了五类:新冠肺炎确诊与疑似患者、闭环内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内其他伤病员、闭环外发热症状患者、闭环外其他伤病员。2100余名医疗骨干高效服务、18家定点医院精准收治,避免了不同风险伤病员流线交叉。 高科技手段也在悄悄助力闭环防疫。在张家口赛区,10万台使用自然超粒子技术的空气消毒机,在赛时开展24小时不间断杀菌消毒;数字人民币在闭环内充分应用,省去了纸币及找零的不便,快速高效结算也满足了防疫要求。主媒体中心自去年10月开始,每日开展空气气溶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后来各场馆推广应用积累了经验。 图为医务工作者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群住宿区开展核酸检测工作(2022年2月1日摄)。新华社发(武殿森 摄) 不仅人安全,外来物资也有防疫保障。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OBS)和持权转播商来自境外的250个海运集装箱的转播设备和设施材料,都要经过检测和消毒,才能入场搭建和安装。专业人员会定期对场馆各角落开展环境样本采集和消杀。 “这是整个星球中最安全的地方之一,我们所有人在闭环内都生活得非常安全舒适。”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样评价闭环。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同样认为,闭环非常安全,阳性病例数量呈现动态清零已经说明一切。“数据已经证明,这一理念非常正确。” 闭环内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闭环外生活如常。这种“双轨并行”机制,同样保障了社会面人群的健康。由于闭环内传播风险控制在了最低水平,有效阻断了疫情向社会面“外溢”,在有观众观赛的情况下,实现了观众“零感染”。 图为工作人员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媒体工作区域消毒(2022年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每一条看似水到渠成的举措,都是无数人呕心沥血的成果;每一处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是成百上千个方案的“最优解”;每一件令人赞叹的成绩,都是冬去春来间笃志不倦的钻研……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大国之诺,一诺千金。 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两个奥运盛会,让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奏响了全人类团结、和平、友谊的华美乐章。中国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兑现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确保“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诠释了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情怀,谱写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说:“这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冬奥会,我们欢迎中国成为冰雪运动大国。奥林匹克精神之所以如此闪耀,得益于中国人民为我们出色地搭建了安全的奥运舞台。”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说:“作为东道主,中国通过提供最好的平台、最流畅的运行和最体贴的服务,让残奥运动员更好地发挥。而残奥运动员通过在赛场上的表现,激励并改变着整个世界。” 图为中国选手隋文静(左)/韩聪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自由滑比赛中(2022年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精彩的答卷已经写就,从现实迈向未来,我们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 冰雪融化,关于冬奥、冬残奥的厚重记忆也将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再回首,历史因我们而骄傲!再出发,我们一起向未来!(参与记者:罗鑫、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