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实践: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成果丰硕 一、RCEP推动区域经贸繁荣发展和经济一体化 (一)贸易自由化实践成效显著 (二)投资便利化制度激活区域投资新动能 (三)产业加速融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合作共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硕果累累 (一)大通道建设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提质升级 (二)“小而美”项目扎实推进惠民生 (三)“数字”“绿色”成为创新合作关键词 (四) 人文交流促民心相通增区域互信 第二章 机遇:以开放理念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加强政策对接,提升区域机制规则一体化水平 二、密切产业协同,推进区域产供链一体化建设 三、聚焦互联互通,助力区域经济节点崛起 四、坚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第三章 展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一、用好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空间,构建更高水平RCEP 二、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产供链高质量融合发展 三、深化人文交流,夯实合作民意基础 结 语 编写说明与致谢
前 言 “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携手前行,接续奋斗,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2024年12月30日,一列满载90个集装箱印尼起酥油、海南椰子汁等货物的海铁联运班列,从中国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发出,驶向重庆团结村站。这是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开行的第10000列联运班列。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加快建设步伐。2024年,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外贸发运128651标箱,同比增长24%,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经新通道运输货物87846标箱,占新通道总运量的17%,同比增长32% 。这是RCEP与共建 “海上丝绸之路”成果效应叠加的小小缩影。 2025年是RCEP实施生效三周年,也是中国提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十周年。作为两大多边合作框架的主导者,中国与东盟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与RCEP协同共建,探索出不同于传统贸易投资框架、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模式,有效增强区域互信,提高区域国际影响,强化区域产供链融合韧性,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在双方共同推动下,中老铁路、金港高速公路和雅万高铁等一系列中国-东盟合作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有效缓解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区域互联互通相对滞后等发展瓶颈。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2024年已达9823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1倍多。双方已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实质性结束,有望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助力东盟地区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展望未来,中国-东盟合作不仅将为区域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还将有力推动区域外RCEP成员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背景下,中国-东盟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自由贸易体制,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合作环境,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章 实践: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成果丰硕 在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成果丰硕。RCEP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制度化的贸易投资便利化与规则协调,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结构性深化,重塑区域分工体系,促进产供链韧性增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成员国产业互补与协同发展提供机制支撑。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支点,配合民生导向的“小而美”项目与双多边人文交流,构建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多层次合作网络。 在合作中,双方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探索打破刚性规则的包容性治理路径,超越传统“中心-边缘”的区域合作理念,打造平等互利、发展优先的“亚洲方案”,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多元化与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启示与实践案例。 一 、RCEP推动区域经贸繁荣发展和经济一体化 作为当今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协定,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持续释放关税减免、通关简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等制度红利,促进区域产供链稳定畅通,有效激活地区经济活力,初步形成共享红利、共促发展的区域合作新局面。 (一)贸易自由化实践成效显著 RCEP生效实施三年多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自由化水平、货物贸易规模稳步提升。官方数据显示,中国-东盟零关税覆盖率保持在65%以上,2024年双边货物进出口总额达9823.4亿美元(约合6.99万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7.8%, 连续第五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形成深度依存与协同发展格局。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产业互补优势不断深化。数据显示(图1),截至2024年,东盟对华钢铁及有色金属制品出口较2019年增长超过两倍,农产品、食品饮料以及矿物燃料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增幅均突破50% 。同期,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化工品及纺织服装三大类商品出口增速均超70%,塑料与橡胶制品及车辆运输设备出口增幅实现翻番。贸易便利化措施显著增强双方产业互补优势,产供链分工协作得以深化,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图表1 :2019年与2024年中国-东盟主要品类贸易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中国-东盟货物贸易额占东盟外贸总额比重已从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之初的11.5%上升至2023年接近20%的水平,高于东盟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规模占比(图2)。 图表2:东盟与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东盟统计数据门户 相关数据显示,RCEP正式生效后,中国-东盟中间品贸易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7%,这表明更加紧密、更具韧性的产供链关系已在中国-东盟之间形成,为区域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服务贸易领域,RCEP框架下65%以上的服务部门对地区投资者实施完全开放政策,极大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深化数字贸易合作,在数字基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其中跨境电商已经成为区域贸易增长的新引擎。仅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备案跨境电商企业就超过百家,带动千余家中小企业迈入国际市场。广西凭祥市通过创新运用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与关税减免政策,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打造“跨境电商+直播带货”双向贸易枢纽,实现“通道经济”稳步迈向“口岸经济”。仅2024年前7个月,该市进出口额同比增长超过400%。越南语主播团队通过直播中国3C产品直连越南河内消费者,这种“数字桥梁”不仅大幅提升贸易效率,更展现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海外仓+本土店”模式有效利用RCEP数字贸易规则,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致力于实现“当日达”配送,越南藤编、泰国榴莲等特色商品得以通过直播销往中国。“凭祥实践”实现了RCEP原产地规则与数字基建协同发展,为高水平区域自由贸易建设贡献“ 中国智慧”。 (二)投资便利化制度激活区域投资新动能 RCEP的负面清单制度和高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投资显著增长。在充分考虑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前提下,RCEP缩短了争端解决阶段的审限,磋商时间降至30日,专家组审理时间一般为150日,并取消上诉程序确保专家组裁定终局性, 使得争议解决走上“快车道”,极大降低了企业投资运营风险。 投资制度创新显著激发了区域内的投资活力(图3)。RCEP生效后的两年间,中国对东盟接投资存量年均增速接近12%,2024年非金融类投资增速进一步提升至12.6% 。东盟在华实际投资在2021年至2023年间保持百亿美元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 图表3: 2010-2023年中国、 东盟双边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商务部 中国与东盟的双边投资结构明显升级,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双边合作重点。这种转变既得益于RCEP多元化投资规则框架,也反映出中国与东盟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主动布局。 美的空调泰国工厂就是RCEP投资便利化政策下的标志性项目。该工厂位于泰国春武里府,占地面积20.8万平方米,年产能规划超400万台套,通过联合中国联通、华为及泰国运营商AIS,打造了东南亚地区首个5G全连接工厂,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在RCEP框架下,泰国凭借“东部经济走廊(EEC)+RCEP零关税”政策优势,为美的提供了辐射亚太、高效整合区域产业链资源的战略通道,使其以数字技术为传统产业赋能的优势向东盟国家延伸。这一成功的跨国合作模式为区域智能制造打造了样板,打开了中国-东盟深化产业链合作的空间。 (三)产业加速融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RCEP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红利的驱动下,区域内企业加速供应链协同布局,通过扩大产能合作与优化全球产业链网络,显著提升了中国与东盟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枢纽地位。从贸易结构看,2023年RCEP区域内出口货物中有45%流向成员国市场,较2020年提升8.9个百分点,显示出RCEP原产地规则和关税减免政策对区域内贸易关联度的强化效应。 同时,RCEP推动区域内资源配置的效率显著提升。2023年成员国来自区域内的进口货物占比接近54%,较202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这表明区域供应链整合已进入高水平的新阶段。 图表4:2020-2023年RCEP区域货物进、出口流向区内外占比变化(%) 数据来源: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国海关总署 这种转变不仅巩固了中国与东盟作为区域贸易核心节点的地位,更使RCEP区域供应链合作成为全球自贸区建设的示范样本。以机电产品为例,RCEP区域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约68%的区域生产的机电产品最终出口至欧盟、美国等RCEP外部市场,既体现了区域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也印证了RCEP通过降低贸易壁垒提升产业协同效率的积极作用。这种“区域制造-全球销售”模式的深化,使亚洲在全球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 RCEP的实施也正在重塑全球产业分工体系。RCEP的机制创新显著降低了区域内产业链重构成本,促进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中国与东盟在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深化。 展望未来,随着RCEP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中国-东盟制造业有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亚洲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