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现代企业网 资讯 政策法规 查看内容

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中国—东盟合作新空间

2025-04-12| 发布者: admin| 查看: 595| 评论: 0|来自: 新华社研究院

摘要: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实践:推动区域合作共赢成果丰硕  一、RCEP推动区域经贸繁荣发展和经济一体化  (一)贸易自由化实践成效显著  (二)投资便利化制度激活区域投资新动能  (三)产业加速融合推动 ...

三、聚焦互联互通,助力区域经济节点崛起

  东盟国家长期受限于交通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了其贸易流动与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为地区带来了重要机遇,不仅打破其地理阻隔,还通过经济增长、产业集聚和社会发展增强了区域联系,产生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经济社会影响,推动区域经济节点的形成和崛起。

  ——老挝铁路沿线经济区。长期以来,老挝作为“陆锁国”,缺乏对外通道,制约了经济发展。中老铁路开通后,不仅将老挝从“陆锁国”转变为“陆联国”,还通过衔接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 ,辐射泰国、越南等国。中老铁路开通后,货运效率大幅提升,沿线物流成本降低约20%-30%,为区域贸易提供了快速通道。老挝万象成为区域交通枢纽,货物可直达中国内地或经泰国转运至东盟其他国家。这种枢纽效应不仅提升了老挝的经济地位,还带动了沿线中小城镇的商业发展,形成“铁路经济带”。中老铁路开行以来,累计创造10万余个就业岗位,通过“乘数效应”刺激老挝地方经济,增加了税收与消费能力。随着这一铁路沿线经济带的崛起,未来随着铁路的进一步南延,这一区域必将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经济节点。

  ——关丹港及周边产业经济区。关丹港位于马来西亚东海岸,是海丝倡议下中马合作共建的重点项目,于2018年启用、2023年进一步升级,年吞吐量大幅提升,具备接纳大型集装箱船的能力。关丹港通过“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关丹产业园区”双园模式,与中国广西北部湾港形成海上联动。港区周边已建设马中关丹产业园 ,吸引钢铁、化工等重工业投资。关丹港的升级缩短了中国至马来西亚东海岸的航运时间 ,物流成本降低约15% 。未来关丹港有望与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对接,形成海陆联运网络,进一步巩固其作为东盟南部海上经济节点的地缘优势,并依托产业园区成为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

  ——中泰铁路沿线经济区。曼谷作为泰国首都与经济中心,本身即为东南亚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目前,由曼谷至呵叻的中泰铁路一期工程正在建设,由呵叻至泰老边境廊开的二期工程也已列入计划,并可跨境与中老铁路相连。一期工程开通后,曼谷至呵叻的通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约1.5小时,物流效率提升必将带动泰国东北部经济发展,有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并随之融入RCEP区域供应链。呵叻则将成为泰国东北部的物流与工业节点,带动周边农业加工(如大米、香蕉)和制造业集聚,并连接曼谷的港口经济与老挝、中国内陆市场。待中泰铁路与中老铁路衔接后,呵叻将成为贯通中国西南、老挝与泰国湾的区域枢纽。

  此外 ,柬埔寨金港高速形成的“腹地制造业+西哈努克港”经济带,雅万高铁沿线及未来可能东延的衍生效应,也将推动各自地区形成更加有力的经济支撑。

  四、坚定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机遇与挑战往往相伴相随。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东盟合作面临的风险挑战:国际形势动荡加剧,自然灾害影响不断,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更加不稳定,国际投融资与产供链合作难度加大,跨国投融资壁垒抬升,产业链分散化、区域供应链风险上升,数字规则及技术标准割裂……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个别国家逆全球化潮流而动,滥用关税手段,高筑关税壁垒,严重冲击了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对全球经济信心造成明显影响。

  历史变局往往是加强合作的契机。越是在这样的重大关头,中国与东盟越应当保持历史定力,加强团结,实现共赢。中国与东盟均将合作发展作为双边关系的重要主题,这是双方长期以来能够克服各种风险困难、引领区域合作、成为亚太合作典范的源动力。2024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宣布了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同年举行的东盟峰会提出加强互联互通和复苏能力、增长韧性的九大区域重点合作领域。这都为中国与东盟加强合作共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多年来,中国视东盟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地区,东盟国家也把中国作为值得信赖的亲密伙伴。双方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尊重各自发展路径,政治互信越来越巩固。面向未来,东盟和中国将坚定携手、紧密合作,践行开放包容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真正多边主义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展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在习近平主席和东盟国家领导人战略指引下,中国-东盟双方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进程取得积极进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强劲。中国-东盟合作已成为亚太区域合作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展望未来,双方可望进一步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战略对接,把握大势、排除干扰、同享机遇、共创繁荣,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朝着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迈出新的步伐。

  一、用好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空间,构建更高水平RCEP

  在全球化遭遇冲击挑战的国际背景下,RCEP成果来之不易,其对全球多边经贸体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备受瞩目。2024年10月,中国与东盟十国领导人宣布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发表《中国-东盟关于实质性结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升级谈判的联合声明》。这表明双方坚定不移地维护基于规则的贸易环境,致力于在复杂的全球环境中深化经济一体化与务实合作。3.0版在现有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和《区域全 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基础上实现重要增值,涵盖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关程序及贸易便利化、中小微企业及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这一升级成果将全面拓展中国与东盟在新兴领域互利合作,加强双方标准和规制领域互融互通,促进贸易便利化及包容发展。双方将推动2025年签署《进一步升级<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

  考虑到中国-东盟区域内各国发展程度不一、国情不同,RCEP在标准方面提供了较大灵活性,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等方面为欠发达国家设置了较长过渡期。虽然标准的灵活性和差异性会给统一监管和执行造成困难,但也意味着RCEP未来仍有广阔的提质升级空间。作为RCEP的主要推动者,东盟和中国可望进一步协调共识,稳步推进RCEP后续升级。在这一合作成果基础上,还可通过RCEP进一步提质升级,带动地区自贸标准提升,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TP),进一步拓展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发展空间。

  ——用好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合作空间。中国将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与RCEP的规则体系高度契合,将进一步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东盟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大便利。中国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将为东盟商品和服务提供广阔市场,东盟特色产品有望深度融入中国消费链,同时,也将刺激东盟对中国机电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形成双向市场红利。中国对东盟原材料(如矿产、橡胶)的进口增加,结合中国制造业的雄厚基础,将形成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区域供应链闭环。这种整合不仅将提升供应链韧性,还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赋予中国与东盟更大的主动权。

  ——稳步推进规则标准的扩容升级。区域要进一步释放经济潜力和提升全球影响力,中国与东盟需稳步推进规则标准的扩容升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为中国-东盟合作注入新的制度动能,提升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韧性与竞争力。双方可以将区域内规则、标准互认互通作为优先发展事项,推动成员国之间服务业规则、法规、管理和标准,如ESG、碳排放认证的互认等磋商,从双边到多边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双方需要推动RCEP加强自身监管框架,通过内部规则升级形成“防火墙”,确保外部强加的规则不会破坏区域合作,积极支持RCEP扩容,持续扩大RCEP全球影响力。

  ——建立评估审核制度,出台更多规则机制类公共产品。双方可以推动依托RCEP支持机构(RSU)建立定期评估审核制度,全面评估协定实施以及成员国履行承诺的情况,审核成员国原产地规则利用等重要信息披露等关键指标,提出有约束力的改进措施,并在约定期限内进一步评估改进情况。双方还可提供更多规则、机制类公共产品,如编制全面的服务业负面清单,在建立中国-东盟碳足迹互认平台的基础上推动实现RCEP相关数字单一窗口,在RCEP框架内创设差异化过渡期条款,推动形成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非美元结算池与碳配额挂钩的新型融资工具等。

  二、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和产供链高质量融合发展

  中国-东盟合作不仅需要在双边制度框架下推进“软联通”,也对区域“硬联通”公共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双方可以共同绘制智能化、绿色化、包容性的新图景,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新动力。在此基础上,中国与东盟合力强化区域产供链,可在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供链重新布局的背景下,促进双方产业升级和价值链攀升,成为中国与东盟突破中低端“锁定”和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双方还有望进一步深度整合产供链,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形成价值链引领。

  ——共绘高质量互联互通新图景。未来基础设施“点-线-面”体系将稳步推进成型。跨国基建协同可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增强区域供应链韧性。在现有“港口+铁路+园区”物流体系和 “海陆双枢纽”多式联运基础上,数字技术必将大幅赋能物流效率。自动化堆场、无人集卡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港口物联网改造、区块链跨境数据平台建设和“单一窗口”智能通关系统开发等领域的发展,将推动区域内陆续涌现新的智慧物流枢纽。这种系统整合将使中国-东盟成为亚太地区最紧密、最先进的基建网络之一。

  双方还可进一步拓展区域基础设施的对外联通空间,在探索建立区域多边基础设施投资标准体系的过程中,持续深化“南北贯通、陆海衔接”合作布局,并促进区域外更多国家参与互联互通。

  ——推动产业链分工的深度整合。产业链分工从粗放型分工转向技术密集型分工已成必然趋势。双方未来可聚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高端制 造等领域,构建跨国产业集群,推动技术共享与创新,提升供应链高附加值环节占比,形成“区域制造-全球销售”的新格局。

  考虑到东盟国家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未来合作中还需注重能力提升因素,可通过技术援助和职业教育,协助相关国家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例如,扩展鲁班工坊等职业培训项目的覆盖范围,培训东盟技术工人,提升其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这将确保产供链融合进程惠及所有成员国,增强区域合作的可持续性。

  ——提升区域产供链专业化,培育良性产业分工。中国-东盟主导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在“资源+技术+各国生产基地+区域内外大市场”架构下,将核心技术研发生产、组装、代工、资源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按比较优势在区域合理分工布局。在传统产业领域,可探索减少产业结构竞争,积极培育良性的区域生产分工模式。中国可利用自身经验,协助东盟国家传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升级。双方可共同打造绿色供应链,优先发展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支持双方中小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确保绿色转型的普惠性。这种模式不仅响应全球环保趋势,还可通过绿色产品出口共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此外,双方农业领域合作对于区域减贫有重要意义,中国可继续加大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项目,助力东盟国家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抓住新兴领域机遇,努力成为新质生产力引领者。数字化是高质量融合的关键驱动力。未来,双方可深化5G、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全程溯源,提升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透明度与效率;通过智能技术优化货物运输路径,降低时间成本。此外,可推动跨境电商与数字支付的融合,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区域供应链。中国与东盟国家中具有中高端制造业基础的国家还可进行深度合作,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新能源存储与设备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重点和前沿领域,努力占据全球价值链生产端的制高点,推动区域价值链的形成和延伸。中国和东盟在人工智能领域有共同的发展意愿和相近的治理理念,可以合力推动建立包容和可持续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在持续推动区域网络覆盖升级、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合作的同时,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更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三、深化人文交流,夯实合作民意基础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文相通、命运相系,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人文交流不仅是中国和东盟各国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国和东盟面向未来、相向而行的深厚根基。展望未来,更高层次、更多领域、更高质量的人文交流将成为联通中国与东盟的精神纽带,有力促进双方20多亿民众相知、相亲、相融,为建设共同家园营造良好人文氛围与社会环境。

  ——推动人文交流加速前行。继2024年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取得扎实成果后,双方已确定2025年继续举办人文交流年,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合作。在中国与东盟国家着力推动下,当前双方人文交流整体呈快速发展态势,人员交流规模接近疫情前水平。下一步,双方可以进一步扩大免签政策,优化签证及边检通关政策,加大便利人员往来措施力度。随着多重出入境便利政策相继推出,“打卡中国”“打卡东盟”将持续升温,成为全球旅游新潮流,不断擦亮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金字招牌。

  ——织密多元立体人文交流网络。在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政党、地方、友城、青年、妇女、媒体、智库以及民间社会组织等多种渠道,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持续发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网络将进一步织密,形成多元立体的人文交流格局。双方可以持续扩大双向留学规模,深化区域智库联合研究机制,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助力区域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结 语

  “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自古以来,中国和东盟国家陆海相连,比邻而居。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到共建“一带一路”,彼此人文相通、血脉相亲,深厚情谊绵延不绝。长期以来,中国同东盟坚持真诚相待、守望相助、互利互惠、协调包容,走出一条长期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的合作之路。中国与东盟是拆不散、离不开的好邻居、好兄弟、好伙伴。中国将与东盟国家坚守团结自强初心,秉持合作共赢精神,建设好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的共同家园。回首过往,中国与东盟携手绘就的合作画卷愈发壮丽: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山海,“小而美”项目惠及民生,“绿色”与“数字”创新引领未来,人文交流凝聚民心。这是双方以开放包容为底色、以互利共赢为追求、以命运与共为信念,共同书写的新时代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与东盟合作不仅是区域繁荣的引擎,更是全球发展的希望;未来合作空间更加广阔,前景可期。双方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战略对接,把握时代机遇,拓展更宽合作道路,收获更多合作成果,携手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亚太地区的美好明天。

  编写说明与致谢

  《RCEP与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中国-东盟合作新空间》智库报告课题组由新华通讯社社长、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傅华任组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吕岩松任副组长,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任卫东任执行副组长。

  课题组成员包括刘刚、潘海平、曹文忠、李月、薛颖、刘华、张文娟、陈瑜、邵莉、史春姣、杨博瑶、刘红灿、赵旭、吴长伟、闫洁、杨天沐、李桃、李飞虎、刘明霞、杨德龙、赵熠煊。

  课题自2024年冬启动以来,历时数月采访、调研、撰写、修改、审校完成。在报告写作和发布过程中,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钟飞腾等专家学者给予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123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本文导航

最新评论

京ICP备17002330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053
北京慧谷天和国际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010-88153386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