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研究和决策研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实施公共文明工程,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入开展“爱首都、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完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持续推进“六大文明引导行动”,健全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工作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首都科学发展营造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 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国家大剧院运营水平,培育世界一流的标志性品牌。加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国家国学中心、国家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国出版博物馆等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新的国家大型文化设施落户北京。建成奥运博物馆、北京人艺国际戏剧中心、北京科学中心、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儿童文化艺术中心、北京歌舞剧院剧场、中国(北京)美术馆、首都交响音乐厅、北方昆曲艺术中心、北京文化活动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恢复中和戏院、广和剧场、吉祥戏院和西单剧场等老字号演出场所的功能,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向城南地区、城乡结合部、重点新城、新建大型社区以及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努力创造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开拓和培育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和农村文化市场,鼓励单位内部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广泛开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优化文化发展环境,营造文化创意氛围,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着力抓好文艺演出、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艺术品交易等传统优势领域,巩固提升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行业,抢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会展、体育休闲、都市型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内涵。实施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工程,重点抓好中国动漫游戏城、国际出版创意产业园、中华文化主题公园、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西山文化创意大道、天桥演艺园区、云居寺文化景区等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协作,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和经典文化旅游项目,培育首都文化品牌。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与金融和社会资本的对接,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创意产业,加强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不断增强首都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严格执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法规,发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领导协调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府投入,积极鼓励专家参与,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加强人才培养,传承与丰富首都的历史文化。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文物保护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占用腾退工作,抓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积极推进世界名园建设,推动故宫周边地区、城市中轴线、皇家园林、坛庙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加强对地下文物保护的立法,做好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 提升首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着力培育和塑造北京精神,不断增强全国文化中心功能,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贡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系,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充分利用首都的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抓好以中轴线和朝阜大街为中心的古都风貌核心区、以颐和园和天坛公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展示区、以孔庙和国子监为中心的国学文化展示区、以什刹海和南锣鼓巷为中心的四合院休闲文化区、以“798”和宋庄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文化服务功能区建设,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首都文化的魅力。加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办好文博会,积极申办世界科学与艺术大会等重大活动,推出北京国际电影季、北京国际儿童艺术节,搭建多元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营销网络,着力打造具有北京风格、中国特色、世界品位的文化交流品牌。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推进版权输出、培育出口品牌、抓好“就地出口”等为突破口,扶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为首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五)推进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 全力加强社会建设。强化政治意识和首都意识,着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健全完善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组织机构、政策法规,建立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社会建设管理服务,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依靠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整合社会建设资源,创新社会建设投入机制,从解决社会建设的突出问题着手,全面推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积极推动“大民政”建设,完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政策,加快慈善事业发展。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全面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促进各种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发展,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全面推动商务楼宇“五站合一”建设,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和服务基础。构建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加快形成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提高掌控社会管理的力度。根据社会需求,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落实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和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建设任务,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加强专业化、职业化社工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水平。 确保首都安全稳定。健全安全稳定工作领导责任体系,完善考核评价、督促检查、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和落实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维护稳定的第一责任。建立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和预警机制、社会矛盾多元调解体系。健全社会舆情收集反馈机制,推广信访代理制,推动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强基层综治维稳力量建设,健全网格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区域警务合作机制,强化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科技创安工程,扩大科技防控覆盖面,实现区县、部门、社会单位的技防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完善社会稳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加大反恐防暴工作力度,提高应对处置群体性事件、涉外敏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监管措施,加大对消防、交通、建筑、危险化学品、高空作业、有限空间、地下空间、地铁、地下管线和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加强网络监管队伍建设和监管技术创新,确保信息安全,营造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 (六)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全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从制度上保证首都科学发展政策的连续性。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基本政治制度保障。全面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对台政策,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团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首都的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各群众团体的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对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完善基层社区和村民自治制度,提高社区和村民自治水平,维护基层群众的合法权益,组织动员基层群众参与首都科学发展。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首都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支持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加快法治城市建设步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以及城市管理、新农村建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立法,依法推动科学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大执法规范化、公开化、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司法公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七)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建设。加快重点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郊区农村的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更多郊区农民成为有资产、有住房、有社保、有工作的新市民。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明确功能定位,加强规划引导,发展适宜产业,使新城建设与首都城市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期盼相符合,切实承担起疏解中心城功能的责任。进一步完善新城建设的体制机制,高标准做好新城规划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融资、行政审批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加快商业、重大产业项目向新城布局,提升新城宜居宜业水平,形成与承载首都功能相配套的现代化国际新城。 增强郊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工作,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成全市乡镇机构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成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和市场服务体系,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县依法设立社区银行。发育农村要素市场,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提高郊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郊区农村投入力度,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和均等化。加强郊区农村水电气热路等设施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和山区道路环线全线贯通,实现天然气“区区通”,基本实现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实现重点小城镇集中供热,基本消除城乡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施村庄社区化管理。 统筹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加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和补偿力度,实施宜林荒山绿化、矿区生态修复和水源保护区等工程,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升生态涵养保障能力。建设好怀柔文化科技产业新区、密云绿色休闲旅游综合示范区、平谷首都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门头沟古道古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推进浅山区综合发展。推动沟域经济发展,引导旅游、会展、创意产业及总部研发服务机构到沟域发展,建设绿色、宜居的山区生态发展示范区。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央在京企业与区县的合作。不断健全区县合作帮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尽快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完成泥石流易发区、采空区农民搬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