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说明: 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第一调查网举行了 “大数据,现在给我们带来什么?”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利用现有的样本库,并对样本配额进行了分配。样本配额为:男女比例,1:1;样本所在地区,上海为40%,北京和广州各占30%;年龄为20到29岁、30到39岁、40到49岁各占30%,50岁以上占10% 大数据,如潮如火,扑面而来。自从互联网连接起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休闲娱乐。我们的所有,被数字化储存、被数字化呈现,数字化产生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由此,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产生无穷的魅力,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并被称为是“开辟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就是大数据时代。 但是,究竟什么是大数据?被称作潮流的大数据究竟是在大洋里孕育,还是已经惊涛拍岸?大数据究竟会给予我们老百姓生活什么样的变化,或者已经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什么样的忧虑? 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QQ survey中国在线调研举行了 “大数据,现在给我们带来什么?”的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在线方式,利用现有的样本库,并对样本配额进行了分配。样本配额为:男女比例,1:1;样本所在地区,上海为40%,北京和广州各占30%;年龄为20到29岁、30到39岁、40到49岁各占30%,50岁以上占10%。另外,样本还对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进行了分配。由于年轻人、高学历对大数据的了解程度比较高,在样本配额上,适当增加了年轻人、高学历的比例。有效样本1000份。 调查表明:大数据的发展,陷入了一个悖论: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分布于不同的网络、不同的系统,由一个个不互通的数据群构成,因此,达到科学预测的目标需要数据的融合;一方面,数据的互通开发,牵涉到互联网的伦理问题,也牵涉到个人信息的保护。 名为大数据 实在不精准 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可记录和统计的特性,因此,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广泛的使用,数字化生活所产生的数据量急剧增长,由于这个每天都在大量生产并被储存的数据可以看做无限大,因此被称为“大数据”。 那么,被业内人士称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大数据,有多少受访者了解呢?调查显示,有2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清楚大数据的概念和其重大意义;有53.6%的受访者表示,听说过大数据这个词,但不是很了解;有22.9%的受访者则表示,自己不知道大数据。 如果说大部分受访者对大数据还懵懵懂懂的时候,商家的嗅觉是很灵敏的。在预言者告诉人们,大数据是下一个饕餮盛宴的时候,几乎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都在紧锣密鼓地抢夺资源,想要立马倾听大数据诉说的逻辑企图并期盼立即将之转化为商业价值。 最先应用大数据的是广告营销。 受访者王先生也是一位互联网的业内人士,与人合伙经营一家公司。他告诉调查人员:“大数据营销号称已经开始。但是,我们感觉很不舒服。举个例子吧。我不喝酒,有一次为了送礼,在淘宝网上买了一次红酒。结果,在以后登录淘宝时,马上就会有红酒的推销广告,与我原来购买的产地、品牌、价格差不多,问题是平时我并不需要。每次打开网页都要来骚扰我一下。最后发展到浏览门户网站、打开微博等,页面上会出现一个窗口,还是推送红酒。据说,其他电商网站也一样。如此不合时宜的推送广告,居然还被称为是大数据时代的精准营销。” 受访者朱先生甚至有些调侃地说:“如果你曾经在网上找过殡仪服务,现在的大数据精准营销,会不断向你推送相关内容的广告。这个事情是发生过的。”而一位业内人士坦承:“这是可能的。因为现在的所谓精准营销,精准推送,是软件在选择的,按照设定的逻辑构架,合乎匹配要求的,就会推送。软件、机器是没有忌讳的。当然,这个问题出在早期,现在还是可以在软件上加以限制的。” 电商网站通过消费者的购买记录、支付宝记录、浏览记录提炼出用户性别、年龄和爱好,然后对消费者进行广告推送营销。理论上说,只要数据够多、够全,通过逻辑的整合,能够了解某一位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喜欢的物品和品牌,甚至可以精准到消耗的时间。由此,从理论上来说,通过大数据,确实能够精准推送广告。但是,现在的精准营销,在受访者的眼里,却如同垃圾广告一般,离精准何止十万八千里。 名为饕餮宴 鱼在海里游 大数据的应用在广告上,号称是精准推行、精准营销。但是,受访者感觉不但不精准,而且很粗糙。有37.7%的受访者认为,理论上能够做到科学预测,精准营销;有32.5%的受访者认为,要做到科学预测,精准营销不太可能;有29.8%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能否做到。总之,对目前的大数据带来的精准营销,不满意。 其实,大数据涉及的数据量,有些是早已经存在的,散落于各个地方,没有被收集和分析,有些则是之前并不存在。这些数据,就单个而言,也许没什么价值,但是整合起来看,就可能显露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作用。这些数据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不断进步的计算机技术、更加复杂的软件技术,以及数据存储成本的迅速降低,数据的集合和处理有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传统意义上,单个的孤立的数据,在互相联系中,凸显出它的价值。 遗憾的是,在理论上具有极大价值的数据,在商业实践中需要迈过一道道现实的坎,才能有辉煌。那么,目前的大数据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对此,受访者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调查中,有37.6%的受访者认为,由于大数据本身还在初级阶段,因此,不规范是肯定的;有34.9%的受访者认为,技术往往领先于应用,如何应用还需探索;有32.5%的受访者认为,拥有大数据未必会开发,能够开发的未必自己有大数据,如何结合是关键;有31.1%的受访者认为,商业开发处于粗糙的简单利用阶段,离科学精准较运;有30.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只是初级阶段,大部分数据处于休眠状态。以后依次为,所谓大数据本身就是玩概念,大数据已经非常成熟了、商业价值已经呈现。(见表1) 受访者陈小姐说:“大数据的商业利用具有潜在的辉煌,但是,目前还是初期阶段,并没有形成某些专家声称的那种影响深远的实际应用。号称是互联网的饕餮盛宴,其实,盛宴上的鱼还在大海里游呢。” 推送太频繁 广告变垃圾 由于推送的广告缺乏精准性,在受访者眼里,广告变成了骚扰。本次调查显示,有95.8%的受访者表示,接收到这样的广告推送;只有4.8%的受访者表示,没有接收到这样的广告。 对于接收到这样的广告,受访者是什么样的态度呢?调查显示:有62.5%的受访者认为,适度的广告可以接受,现在是太多太烂;有38.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强行推送的广告很烦;有33.6%的受访者则表示,网络免费了,广告必然多,可以理解;有26.6%的受访者认为,目前是想看的广告不送,推送的大多数是不想看的。太不精准。(见表2) 同时,有近5成的受访者认为,那些自己不想看到的广告,无休无止的反复推送,那么,这样的广告就像垃圾短信一样,受到社会的谴责。 受访者李先生解释道:“面对喧嚣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的开发利用尽管起步不晚,但是,大多数是数据的开发利用不足,推送的方式还是互联网的传统方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少开发利用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不管自己是否掌握大数据,是否具有开发能力,是否真正理解大数据的内涵,争先恐后想先占据大数据的高地,抢得一亩三分地再慢慢耕耘。由此,造成良莠不齐。不过,任何新出现的事物总是这样,需要一个过程。只是,希望这个过程短一点。在这方面,倒是看好一些声音不大,扎扎实实做前期积累的企业。” 而受访者张先生则感叹:“目前的大数据运用,遇到的瓶颈很多,有数据本身的因素,有人才的因素,有软件开发的因素。同时,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互联网伦理的因素。” 我的真信息 究竟谁做主 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感觉收到广告的烦扰,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数据的不够精确。因此,提高数据的精确性是大数据开发企业的重要任务。 因此,为了追求精准,一些企业在搜集线上数据的同时,也关注线下数据,同时,需要对搜集到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分析,在这个二次开发的过程中,用户的隐私权就有受侵犯的可能。一家电商网站的内部人士坦言:“我们在评测一些移动应用时,同时也会抓取一些与评测功能无关的用户数据。这样做,是否触及侵犯隐私,我们感到吃不准。” 受访者对于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开发利用是有担忧的。调查显示:有44.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侵犯个人隐私,坚决不能同意;有43.1%的受访者认为,网站或企业应该事先告知,哪些信息会被开发利用;同样,有43.1%的受访者认为,网站开发要事先征得网民的同意;有42.7%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数据拥有的网站或企业因为自己使用这些信息需要,进行开发,尚可接受,但是,出卖或出租这些数据就不能接受了;只有10.1%的受访者表示,网络时代无隐私,无所谓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开发利用。 受访者感觉不爽的是,即使发生自己的信息被利用,被开发,被出售,个人也很难能够维权。有36.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遇到这样的侵权以后,不知道如何应对;有29.9%的受访者表示,面对这样的侵权现象,已经麻木了。 大数据在商业领域的挖掘和应用中存在的边界不明晰情况,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在涉及安全等敏感问题时,其究竟该受到什么样的伦理约束更加引起世界的关注。最近发生“棱镜门”事件,在重创美国的民主形象时,也像一记重重的耳光抽在了“大数据”的“脸上”。 传统的政治伦理是要保护个人隐私与自由,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公共安全、商业利益的需求,正在颠覆这一传统。 互通与安全 如何来破解 如同任何系统,我们首要关心的就是数据安全问题和隐私保护问题。无疑,只有解决这个问题,大数据服务才能得到人们的信赖。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对于自己的信息究竟拥有什么样的自主权利呢? 调查显示:有75.6%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拥有个人信息的严格保密权;有73.4%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拥有自己的信息被他人所用之前的知情同意权;有62.9%的受访者认为,个人拥有对自己信息被公布以后的要求删除权。以后依次为查询查阅权,报酬请求权,异议更正权。(见表3) 大数据时代,自然规律能够比较容易被发现和预测,比如在医疗领域,它对人类基因组的分析和计算,使得攻克癌症看到了曙光。但是对于主观性更强、所思与所做常常大相径庭的人类行为,预测产生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就有这样的担忧。大数据在欧美国家已经被应用到了警察这一行业,如果按照一个人过往的行为数据分析,预测他两年之后可能成为一个杀人犯,那么是放任自由还是现在就要给他贴上“杀人犯”的标签、开始对他进行监控?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由此,无论是对大数据十分抵触的人士,还是认为人类的个人行为在大数据时代已经没有保密的必要的人士,都基本同意这样的观点:大数据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规则。 目前,多国都已颁布数据保护法案。新加坡国会2012年10月15日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案,该法案旨在保护个人信息不被盗用或滥用于市场营销等用途。 对此,受访者孙先生的观点是:“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防卫、商业价值、医学进步之间的平衡,不是简单的一部法规就能解决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已有的规范不断受到挑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改善。” 本文转载自解放日报电子版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11/30/content_1121668.htm |